發布機構 | 應急管理部 | ||
文件號 | 制發日期 | 2023-12-12 |
近日,應急管理部印發《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令第13號,以下簡稱《規定》)。為便于理解和落實《規定》,現解讀如下。
一、《規定》修訂的背景和總體考慮是什么?
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工作,有效遏制有限空間作業事故發生,應急管理部在梳理分析近年來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典型事故、科學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組織對2013年實施的《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與監督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進行了修訂,期間分別征求了相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和社會公眾的意見,經過認真研究、反復修改完善,形成《規定》。總體有三個方面考慮:
一是落實《安全生產法》,進一步加強依法治理。《暫行規定》施行十年以來,對規范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防范遏制事故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安全生產法》修改后,有關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強化安全風險辨識和隱患排查治理以及規范作業發包安全管理等要求需要在新修訂的《規定》中進一步予以落實。同時,依據新修改的安全生產法、行政處罰法以及《國務院關于進一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通知》要求,對法律責任進行調整。
二是吸取事故教訓,進一步突出關鍵環節管理。近年來,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事故時有發生,多是一人遇險、多人遇難,容易造成較大事故。經過認真分析2013年以來的較大事故,從事故類型看,中毒和窒息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占事故總量的96.8%和96.9%。從危險因素看,主要是硫化氫、一氧化碳、氮氣、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從發生部位看,污水處理系統和窯爐、槽罐等設備設施相關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占事故總量的71.5%和73.7%;從傷亡擴大原因看,未落實安全防護措施,盲目施救相關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占事故總量的87.4%和86.8%。有限空間作業在事故類型、作業環節、危險因素、發生部位、傷亡擴大原因等方面都比較集中。《規定》針對這些需要重點解決的突出問題,對《暫行規定》中一般性、原則性要求進行了全面修訂,進一步加強有限空間作業關鍵環節風險防控,切實提高防范和遏制事故的有效性。
三是總結專家指導服務成果,進一步固化典型經驗做法。針對有限空間事故企業普遍存在的“無知無畏”違規作業和“前赴后繼”盲目施救等突出問題,今年應急管理部再次組織專家組對全國12個造紙、印染等企業聚集的重點縣開展了專家指導服務,推動各省級應急管理部門按照統一模式,對185個省級重點縣開展幫扶指導,排查整改問題隱患6.5萬余項,對防范遏制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事故發揮了重要作用。探索推動的物理隔離、掛牌上鎖等措施辦法在各地實施中取得了良好成效,這些措施辦法在《規定》中固化為通用性要求。
二、《規定》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規定》修訂后,在責任落實上更加明確,關鍵環節管理上更加清晰,監督檢查重點上更加突出,主要突出了三個方面內容:
一是要求企業必須配備有限空間作業監護人?!兑幎ā芬蠊べQ企業需要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監護人員,專門負責監督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措施的落實。監護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安全知識和應急處置能力,能夠正確使用防護用品和應急救援裝備。
作業前監護人員負責解除有限空間物理隔離措施,對通風、檢測等各項風險管控措施進行檢查,并確認防護用品能夠正常使用且作業現場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裝備。
作業中監護人員要全程進行監護,與作業人員保持實時聯絡,不得離開作業現場或者進入有限空間參與作業。
發現異常情況時,監護人員要立即組織作業人員撤離現場,制止未做好安全措施盲目施救。
監護人員是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的“關鍵人”和“明白人”,通過發揮監護人員的專業作用,能夠在規范作業程序、有效預防事故,特別是防止傷亡擴大方面起到關鍵的作用。
二是突出作業審批、應急處置等關鍵環節安全管理?!兑幎ā废到y完善了作業審批、發包管理、專題培訓、應急演練等關鍵環節的基礎管理要求,措施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進一步增強?!兑幎ā芬蠊べQ企業應當根據安全風險大小,明確審批要求。對于存在硫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中毒和窒息等風險的有限空間作業,要求由工貿企業主要負責人或者其書面委托的人員進行審批。由于相當一部分有限空間較大事故涉及外委外包,為進一步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對于發包作業的,企業要進行統一協調管理,并對現場作業進行安全檢查,督促承包單位有效落實各項安全措施,防止“一包了之”。應急演練方面,更加突出現場處置的重要性,明確企業要制定現場處置方案并定期組織演練。
同時,突出警示標志、隔離措施、防護裝備、作業程序等現場安全管理要求。強調有限空間出入口等醒目位置要設置警示標志,采取上鎖、隔離欄、防護網等物理隔離措施,防止人員未經審批進入。要求企業配備符合標準的氣體檢測報警儀器、機械通風設備、呼吸防護用品、全身式安全帶等防護用品和應急救援裝備,并定期檢測確保正常使用。嚴格落實“先通風、再監測、后作業”程序,作業過程中,應當持續進行通風和氣體濃度檢測,作業中斷的,應當重新通風、氣體檢測合格后方可進入。
三是突出高風險有限空間監督管理。存在硫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中毒和窒息風險的有限空間,容易造成較大事故發生,需要督促企業落實各項風險防控措施,加強監督檢查。工貿企業有限空間重點監管目錄將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發布,根據事故等情況適時更新調整。同時,《規定》強調要加強重大事故隱患排查整改,督促基層監管執法人員和相關企業切實提高風險隱患排查整改質量。
三、工貿企業應該重點從哪些方面,落實《規定》要求?
工貿企業量大面廣,多數都涉及有限空間作業,包括地下有限空間、地上有限空間和密閉設備,涉及急性中毒、缺氧窒息等多種安全風險,危險有害因素非常復雜。落實好《規定》要求,有效防控有限空間作業風險,企業應當重點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落實安全責任。企業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應當結合企業實際制定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制度,確保作業審批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能夠各負其責。要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監護人員,并能夠正確使用氣體檢測、機械通風、呼吸防護、應急救援等用品裝備。
二是加強基礎管理。企業應當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有限空間作業專題安全培訓,對作業審批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和應急救援人員培訓有限空間作業知識和技能。企業應當制定現場處置方案,每半年至少組織一次演練,確保一旦有人遇險,能夠及時有效處置,傷亡不再繼續擴大。發包給其他單位實施的,工貿企業要進行統一協調、管理,對現場作業進行安全檢查,督促各項安全措施落實到位。
三是做好現場管理。嚴格實施作業審批制度,未經審批人批準,不得實施有限空間作業。作業前,應當組織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交底,嚴格按照“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程序開展作業,監護人員應當對通風、檢測和必要的風險管控措施逐項進行檢查。發生有限空間作業事故后,應當立即按照現場處置方案進行應急處置,組織科學施救。參與應急救援的人員未做好安全措施盲目施救的,監護人員應當及時予以制止。
四、各級監管部門應如何推動《規定》落實?
《規定》是企業加強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和部門開展監督檢查的主要依據。為了讓企業和員工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落實《規定》要求,切實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和水平,各級應急管理部門要通過加強宣傳培訓、開展幫扶指導、精準監管執法等措施,大力推動《規定》的有效落實。
一是采取多種方式,加強宣傳培訓。要通過舉辦專題培訓班、制作新媒體產品、邀請專家撰寫解讀文章、開展事故警示等多種方式廣泛開展宣貫培訓,督促企業將《規定》的重點要求落實到崗位人頭,做到應知盡知、應會盡會,不斷強化企業責任意識,提升員工自我防護能力,讓從業人員懂預防、會應急。
二是持續開展專家指導服務。省級應急管理部門要持續組織對重點地區開展幫扶,依靠專家力量對重點企業開展指導服務,更直接、更系統、更具體地幫助企業辨識管控有限空間風險、強化審批制度落實、規范現場作業管理,不斷提升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風險防控能力和水平。
三是加強精準監管執法。應急管理部將加快制定發布有限空間重點監管目錄,各級監管部門要對照重點監管目錄,強化精準執法,突出涉及硫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中毒和窒息風險的有限空間,聚焦監護人負責制以及作業審批、防護用品和應急救援裝備配備等關鍵環節,切實提高風險隱患排查整改質量,切實提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強烈意愿和能力水平。對存在重大隱患和違法行為的企業,依法嚴格實施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