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機構 | 國家發展改革委 | ||
文件號 | 制發日期 | 2022-05-16 |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民銀行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22年降成本重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聚焦退減稅、緩繳社保費、降低融資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措施,持續加大助企紓困力度,明確了2022年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將重點組織落實好的8個方面26項任務。
一、《通知》的出臺具有重要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降成本工作。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降成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2016年8月,國務院印發《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系統部署降成本相關工作。2017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每年印發降成本重點工作通知,對當年降成本各項重點任務做出安排。今年的《通知》延續了國務院《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的政策框架,在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下,更加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有利于保市場主體,促進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導致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3月中旬以來,我國本土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實體經濟企業生產經營面臨更大壓力。4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要穩住市場主體,對受疫情嚴重沖擊的行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實施一攬子紓困幫扶政策。加快推動8個方面26項降成本任務落地見效,必將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積極影響,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有力提振市場信心,穩定經濟運行。
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動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通知》要求,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完善設備器具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通知》還圍繞提高人力資源水平,要求繼續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實訓基地;使用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支持穩崗和培訓,加快培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隨著這些政策的逐步落實,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將會得到進一步激發。
此外,在工作層面,《通知》的出臺將為各地區、各部門推動降成本工作提供重要指引,有利于理清思路、明確重點、凝聚合力。《通知》要求各有關方面進一步完善降成本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加強會商,密切跟蹤重點任務進展情況,有利于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協同發力的局面,扎實推進降成本各項政策落地見效。
二、《通知》中的政策系統全面,將有效助企紓困渡難關
《通知》堅持系統觀念,注重統籌謀劃,堅持階段性措施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堅持降低顯性成本與降低隱性成本相結合,堅持普惠公平與精準支持相結合,堅持政府幫扶與企業挖潛相結合,8個方面與國務院《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一脈相承,將多角度、全方位為企業減輕成本負擔。
一是減稅與退稅并舉,增強市場主體活力。一方面,延續實施扶持制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并提高減免幅度、擴大適用范圍。實施促進工業增長和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稅費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大力改進增值稅留抵退稅制度,對留抵稅額提前實行大規模退稅。優先安排小微企業,重點支持制造業。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1.5萬億元。
二是總量與結構并重,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一方面,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另一方面,繼續對涉農、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提供普惠性、持續性的資金支持;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企業給予融資支持,避免出現行業性限貸、抽貸、斷貸。
三是當前與長遠兼顧,營造實體經濟良好發展環境。一方面,著力推動稅費、融資、用工、用地、物流等顯性成本穩中有降。另一方面,通過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加強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擴大鼓勵外商投資范圍、給予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切實規范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政策來持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是外部和內部并濟,鼓勵實體經濟企業轉型升級。在有效降低企業外部成本的同時,推進5G規模化應用,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鼓勵企業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發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智能化制造、精益化管理,加快節能降碳改造,實現降本增效。
總的看,《通知》緊扣當前經濟平穩運行面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措施系統全面、重點突出、科學有力,各方面要加快落實落細見效,推動企業輕裝上陣,促進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王遠鴻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研究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