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機構 | 生態環境部 | ||
文件號 | 制發日期 | 2022-04-02 |
2022年4月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有關情況。為做好《實施意見》的宣傳貫徹工作,生態環境部組織對《實施意見》進行系列解讀,今天推出第3篇《以科技創新支撐精準治理 推動排污口監管工作》。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為加快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工作方針,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入河入海排污口(以下簡稱排污口)監管抓住了水生態環境保護的“牛鼻子”,是精準治污、科學治污的重要實踐,倒逼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系統治理,成為了促進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一個關鍵節點。2022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強調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化排污口設置和管理改革,建立健全責任明晰、設置合理、管理規范的長效監督管理機制。
一、構建排污口監管體系,抓住流域海域系統治理的“牛鼻子”
是落實法律要求的具體舉措。排污口監管是《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的重要內容,是《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的重要任務。加強排污口監管有利于打通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對于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深度和廣度,夯實污染防治基礎,提高水環境質量、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生態具有重要意義。
有助于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生態環境部提出了“全口徑”“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理念,通過排污口“查、測、溯、治”四個環節,推進從環境水體到排污口、排污通道,最終到排污單位的全過程管理,體現了精準治污、科學治污的工作要求,也對流域污染治理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進入新階段,生態環境部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從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流域的系統性出發,追根溯源,制定系統的政策和治理目標,落實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通過“五個打通”,把原來分散的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職責統一起來。
二、解決“盲點”和“堵點”,助力科學治污
掃清監管“盲點”,形成流域治理的全鏈條監管體系。《實施意見》要求規范審批,對于工礦企業、工業及其他各類園區污水處理廠、城鎮污水處理廠入河排污口的設置依法依規實行審核制,所有入海排污口的設置實行備案制。對環境水體、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有重大影響的排污口納入監管重點,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將排查出的農業排口、城鎮雨洪排口及其他排口納入管理,掃清了監管“盲點”,確保各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打通監管“堵點”,良性傳導排污口管理壓力。《實施意見》強化監督管理,提出地市級、縣級人民政府根據排污口類型、責任主體及部門職責等,落實排污口監督管理責任,生態環境部門統一行使排污口污染排放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職責,水利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協作。在監督管理方面,明確了地方人民政府對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和監管的主體責任。通過明確排污口的責任主體,從行業、地方層面理清了責任,打通了“職責堵點”。《實施意見》提出加強規劃引領,各級規劃和區劃要充分考慮排污口布局和管控要求,嚴格落實相關法律法規關于排污口設置的規定。針對入河排污口的設置問題,從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產業、水安全等多個角度進行管理整合,解決了行業要求不一致、部門管理不協調的問題,打通了“制度堵點”。
三、“細分類、全覆蓋、明責任”,有力推動精準治污
分類管理,措施精準。《實施意見》提出“有口皆查、應查盡查”,將排污口分為工業排污口、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農業排口以及其他排口等四種類型,并實施分類整治。結合各地實際排查出的排污口,對排污口類型進行細化,基本涵蓋了所有排污口,確保每個排污口都能明確分類。提出“立行立改”和“長效管理”相結合的方式,按照“三個一批”實施整治,實現治理精準。
落實任務,責任精準。《實施意見》明確要求地市級人民政府建立排污口整治銷號制度,建立排污口清單,各地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和政府兜底的原則,逐一明確排污口責任主體,建立責任主體清單。排污口的責任主體負責源頭治理,以及排污口整治、規范化建設、維護管理等相關工作。通過制定排污口清單、明確排污口責任主體,實現責任精準。
加強執法,監管精準。環境執法是解決排污口監管的重要手段,《實施意見》要求生態環境部門要加大排污口環境執法力度,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設置排污口或不按規定排污的,依法予以處罰。明確了不同情形的環境執法要求,對故意違反法律法規規定、逃避監管的行為進行查處和處罰。同時,對排污口責任主體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排污口責任主體有定期巡查維護排污管道的義務,發現借道排污等情況,應立即報告并留存證據。通過生態環境部門的嚴格執法和排污口責任主體的主動報告,雙向發力,實現排污口監管精準。
四、重大科技專項創新示范,奠定排污口整治科技基礎
經過十五年的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發與治理,《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水專項)積累了一批控源減排、污染溯源以及生態修復技術。按照“控源減排、減負修復、綜合調控”三步走的戰略,水專項研發了2000余項技術,其中突破關鍵技術219項、成套技術86項,建立了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環境管理和飲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術體系,全方位支撐排污口的“查、測、溯、治”工作。
以支撐控源減排為目標,攻克了一批水污染控制與治理關鍵技術。一是在重點行業水污染控制領域,突破了鋼鐵、石化、造紙、制藥、電解鋅等重點行業的水污染全過程控污策略。二是在城鎮生活綜合污染控制領域,突破了城鎮污水高標準處理、排水系統優化及管網改造、徑流污染與面源控制、小城鎮水環境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等成套技術,形成了城鎮水環境綜合整治集成技術。三是在農業面源污染控制領域,突破了農田種植、畜禽養殖和農村生活污水三類污染源的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從源頭、過程和末端共同減少農業水污染物排放。
以支撐減負修復為目標,攻克了一批水體修復關鍵技術。一是在受損湖泊修復領域,突破了湖濱緩沖帶生態修復、藻類水華及底泥污染控制、水生植物恢復與水生態調控、湖泊修復工程維護管理及流域調控等成套技術,形成了湖泊水體修復與生態涵養集成技術。二是在受損河流修復領域,突破了清水產流與河流水質穩定提升、河道生境修復與生態完整性恢復等成套技術,形成了河流生態恢復與自凈能力提升集成技術。三是在受損城市水體修復領域,突破了污染源阻斷與負荷削減、水文水動力調控、水體物化凈化、水體生物生態凈化等成套技術,形成了“源頭控制、水系調控、強化處理、生態凈化”的城市水體修復集成技術。
以支撐環境管理能力為目標,攻克了天地一體化水環境監測技術。一是突破水環境監測網絡構建關鍵技術,建成國家水環境監測網絡,支撐國家水環境質量評價與考核。二是構建了水環境遙感監測技術體系,促使我國流域水環境監測工作由地面向天地一體化轉變。三是針對污染源類型多樣、區域特征性強等特點,攻克流域水環境污染溯源關鍵技術,實現對污染物的追蹤溯源。流域綜合整治技術在遼河北方缺水型典型河流、淮河閘壩型河流以及松花江高寒區高風險河流等流域開展了應用與示范,并具備了一定的示范和推廣基礎。
五、進一步引導技術成果轉化,全面支撐排污口監管
加強入河排污口排放和影響機制研究,完善排污口全過程管理。對于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排污口,污染源和入河路徑存在差異,排污口排放壓力驅動機制和排放規律具有不確定性。應選擇排污口類型多樣、對環境水體影響大的地區開展試點,加強系統監測、建立水質模型,精細研究試點區域入河排污口對環境水體的影響機制,針對性提出入河排污口系統管理方案。對于已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和規范化建設的區域,收集入河排污口排放數據和重點排污單位在線監測數據,分析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入河排污口排放規律,完善管控要求。
針對已經完成排污口排查的地區,開展綜合整治。排污口整治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截至2021年底,2019年以來排查發現的長江60292個入河排污口和渤海18886個入海排污口已要求地方開展整治,但是,排污口量大面廣,情況復雜,地方對整治經驗不足,需要加強技術指導。在污染溯源的基礎上,實施“三個一批”,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地及其他需要特殊保護區域內設置的排污口,依法予以取締;對于城鎮污水收集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生活污水散排口、工業及其他各類園區或各類開發區內企業現有排污口,進行清理合并,污水截污納管集中處理;對存在布局不合理、設施老化破損、排水不暢、檢修維護難等問題的排污口和排污管線,有針對性地采取調整排污口位置和排污管線走向、更新維護設施、設置必要的檢查井等措施進行整治。針對農業排口,開展農田退水定期監測,優先開展就地處理,充分利用溝渠、河流等水利工程進行生態改造,提高農田退水處理效率。
構建高效執法體系,實現排污口精準監控。在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成果基礎上,充分利用水質在線監測、污染源在線監控、生產與治污設施監控、水文在線監測、氣象實時觀測等數據,以及衛星遙感、無人機、無人船等多維度智能感知,采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構建“警源入庫-警兆設計-警情判定-警策優化”全過程的監管執法體系,完善排污異常判定、水污染態勢預判、水質污染溯源、事件預警預報、排污口關聯溯源、企業異常排污偵測和非法排污證據鎖定等技術流程,實現入河排污口精準監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