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乳制品檢出苯甲酸”事件的科學事實
今年2月,國際專業期刊《食品管理》發表了一篇實事求是的學術論文“中國牛奶的苯甲酸評估”,連日以來,國內諸多媒體以“嬰幼兒奶粉含苯甲酸大多超標”為題進行了大量報道,強調“包括嬰幼兒配方奶粉在內的中國奶制品中大多檢出了苯甲酸,對嬰幼兒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影響值得關注”。
有鑒于此,在陳君石院士的領導下,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食品安全工作組的專家們對乳制品含有苯甲酸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資料收集和討論。經過分析,專家達成一致看法,并提出以下觀點:
一、部分媒體對此事的報道存在明顯的夸大事實和誤導;
二、苯甲酸是天然存在于乳制品中的正常成分,不涉及安全問題;
三、乳制品中天然存在的苯甲酸含量甚低,不會危害消費者,包括嬰幼兒的健康。
為了幫助廣大消費者從科學的視角了解乳制品與苯甲酸的相關情況,消除不必要的疑慮,我們提供了這方面詳細的科學信息。
今年2月,國際專業期刊《食品管理》發表了一篇實事求是的學術論文“中國牛奶的苯甲酸評估”。然而,2月17日以來,國內諸多媒體以“嬰幼兒奶粉含苯甲酸大多超標”為題進行了大量報道。還有媒體強調“包括嬰幼兒配方奶粉在內的中國奶制品中大多檢出了苯甲酸,對嬰幼兒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影響值得關注”。這些說法都遠遠超出了原論文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
2月20日,國內某網發表有些人士觀點表示:“論文里顯示,有些乳制品苯甲酸含量達到0.51至110毫克/千克,你可以算出來這相當于國標的3600多倍,這就意味著有人為添加的可能,也肯定會對人體有害。”
同日,上海某報以“三聚氰胺、OMP、苯甲酸中國牛奶之罪與罰”為題稱:“苯甲酸也一再被強調對人體無害,但是科學檢測的結果,或者顧客食用的結果,卻是對成人可能危害較輕不易察覺,對嬰幼兒傷害極大。而嬰幼兒是乳制品特定的不可或缺的消費者。中國牛奶到底還能不能喝?”
這些報道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截至2月23日,鳳凰網一項調查顯示,超過94%的被調查者認為“奶粉中苯甲酸對嬰幼兒等特殊人群將產生長期健康影響,值得關注”(總調查人數:6197)。數以百計的網上評論一致聲討中國乳制品安全性。在短短一周內掀起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質疑中國乳制品安全的風暴。
現就該事件涉及的幾個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問題做如下分析。
食品安全工作組專家針對問題答疑
媒體報道是否準確、客觀地介紹了《食品管理》發表的論文內容?
答:沒有。這篇文章是廣州市食品工業衛生檢測所研究人員(戚平等)以英文發表的學術論文。論文報道,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期間,研究人員從廣州商店采集了142份乳制品,其中包括巴氏消毒乳、超高溫滅菌乳、普通奶粉和嬰幼兒配方乳粉。142份乳制品樣本中有109份檢出苯甲酸,媒體所強調的最高值為110毫克/千克的樣本僅是31個普通乳粉樣本中的1個,42個嬰兒配方乳粉樣本中有2個含量為88毫克/千克的樣本。對照原文,有些媒體的報道與原文內容有根本的區別。
部分媒體稱:“中國奶制品中大多檢出了苯甲酸,其對嬰幼兒的健康影響值得關注。”
答:原文所指的“特殊人群”是“體質敏感的人”,而非嬰幼兒;這項研究的數據來源是廣州市的142份乳制品樣本,擴大到“中國奶制品”的說法沒有事實根據。
部分媒體稱:“檢測結果含量那么高,說明有可能是人為添加。”
答:正相反,原文是:“檢測的所有乳制品中,苯甲酸含量都不高,說明不是廠家人為添加。根據檢測情況,中國乳制品的苯甲酸不會對公眾健康產生影響。
部分媒體引用錯誤的觀點:某先生接受采訪時稱:“根據國標《含乳飲料》(GB/T21732-2008)要求,苯甲酸的指標不能超過標準0.03毫克/千克,論文里有些乳制品苯甲酸含量達到0.51至110毫克/千克,你可以算出來這相當于國標的3600多倍,這就意味著有人為添加的可能,也肯定會對人體有害。”
答:這存在錯誤的引用和錯誤的比較。首先,國標《含乳飲料》(GB/T21732-2008)中苯甲酸的限量值是0.03克/千克,不是0.03毫克/千克,一字之差,謬之千倍;其次,該標準是對含乳飲料中苯甲酸含量的質量標準(不涉及安全性),參照此標準評價論文所述乳粉中苯甲酸含量過高是錯誤的(理由詳見下文)。
乳制品中為什么會檢出苯甲酸?
答:牛乳中天然存在少量的苯甲酸。其機理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牛乳中天然存在的馬尿酸會轉化為苯甲酸,但生成量很低。因此,經過發酵的酸乳中苯甲酸含量高于一般液態乳。有研究表明,酸牛乳中馬尿酸在乳酸菌作用下生成苯甲酸是不可逆的,馬尿酸和苯甲酸的反應生成量為1比1。
世界衛生組織對苯甲酸和苯甲酸鈉的風險評估結果認為“自然界中許多動植物本身存在苯甲酸,可以認為苯甲酸是食品(包括牛乳)中的一種天然成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牛乳中天然存在著苯甲酸的含量可達到6毫克/千克,酸奶中可達到40毫克/千克,干酪中也可達到40毫克/千克。乳粉是將鮮牛乳干燥濃縮而制成的,其天然含量要更高些,以8.5比1比例估算,乳粉中苯甲酸的含量可達到50毫克/千克。另外,苯甲酸含量受地域、環境溫度、儲藏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各種乳制品中的天然苯甲酸含量不一致,不大可能有一個恒定的量或范圍。
國際上對苯甲酸的安全性如何評價?
答:首先,苯甲酸是自然界中許多動植物本身存在的成分。其次,苯甲酸鹽是世界各國都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
食品添加劑安全性評價的國際權威機構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FAO/WHO)的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評價苯甲酸安全性的結論是:苯甲酸的每日容許攝入量(ADI)值為0至5毫克/千克體重。相當于一個體重為60千克的人每天攝入量不超過300毫克,或一個體重為5千克的嬰兒每天攝入量不超過25毫克。JECFA認為,對于所有制定了容許攝入量的添加劑,只要不超過這個每日容許攝入量,即使天天吃,吃一輩子,也是安全的。而且,這個每日容許攝入量適用于世界上任何國家、民族、性別、年齡和膚色的人。基于這個每日容許攝入量,世界各國根據具體情況,制定了苯甲酸在各種食物中使用的最大使用標準,以保證消費者從膳食中攝入的苯甲酸不會超過每日容許攝入量。
美國FDA認為食品中苯甲酸不超過0.1%(即每千克食品中含有1000毫克苯甲酸)是安全的。歐盟報告現有暴露量下苯甲酸不具有致畸性,且認為沒有進行人體實驗的必要;ADI值同樣定為0至5毫克/千克體重。
乳制品中天然生成的苯甲酸檢出量會不會危害消費者健康(尤其是嬰幼兒健康)?
答:不會。論文中檢出的是牛乳中天然存在的苯甲酸,而不是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的苯甲酸鹽。原文的解釋是:“即使是食用苯甲酸含量最高的那種嬰幼兒配方乳粉,也不會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每日允許攝入量(5毫克/每千克體重)。”更沒有得出“可能對于嬰幼兒有害”的結論。
我國食品衛生標準對乳制品中天然生成的苯甲酸有沒有限量規定?
答:我國的食品衛生標準沒有對液態乳、配方乳粉和普通乳粉制定苯甲酸的限量值。如上所述,牛乳中天然存在的少量苯甲酸不足以造成健康危害;因此,沒有必要制定限量值。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760-2007規定,在部分食品中允許使用苯甲酸及苯甲酸鹽作為防腐劑。有些果料酸乳由于所含果料添加苯甲酸作為防腐劑,而可能導致酸乳成品中苯甲酸含量高于其他乳制品,這符合添加劑的帶入原則。此外,我國有兩項國家食品質量標準對發酵乳品中的苯甲酸設定了限量,屬于“理化指標”。
國外食品標準有沒有對乳制品中天然生成苯甲酸的限量進行規定?
答:沒有。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以及各國政府都沒有為乳制品中的苯甲酸設定限量標準,因為他們不認為有安全問題。
面對報道專家分析并得出結論
本次風波起源于在“牛乳、嬰兒乳粉”中檢出苯甲酸的一項研究。由于苯甲酸在牛乳、發酵乳中本身天然存在,而且又可以經過乳酸菌等發酵增高其天然含量,對乳粉中檢出少量的苯甲酸不必過于擔心,因其不會危害人體健康。
我國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760-2007》規定的苯甲酸鹽使用范圍中包括飲料、糖果、調味料等。目前在乳制品中檢測出的苯甲酸含量最高為110毫克/千克,遠低于其作為防腐劑可使用的量(約1000毫克/千克)。因此,乳制品中天然存在的苯甲酸與作為添加劑的苯甲酸鹽完全是兩碼事。乳制品中天然存在的苯甲酸量起不到防腐作用。特別是酸乳需要發酵,如果加入了防腐劑,發酵過程就無法正常進行。
乳制品中天然存在的少量苯甲酸不存在安全性問題。按照國際專家組織推薦的ADI(0-5毫克/千克體重),即相當于一個體重為60千克的成人每天的攝入量不超過300毫克是安全的,因此,即使有人吃到論文中苯甲酸檢出量最高的普通乳粉(每千克含苯甲酸110毫克),則要每天吃2.7公斤的乳粉,才會超過300毫克這個安全值,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一個體重5千克的嬰兒每天攝入25毫克苯甲酸是安全的,即使吃到論文中苯甲酸檢出最高的嬰兒乳粉(88毫克/千克),每天攝入不超過284克的乳粉也是安全的。
希望消費者在了解真相和科學事實后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這次風波又一次證明媒體對消費者的重要影響。媒體及時、客觀、準確和科學的報道食品相關內容,是開展食品安全信息正常交流的關鍵因素。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