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短道速滑”。在本屆北京冬奧會上,中國短道速滑隊的表現令人欣喜,繼摘得男女2000米混合接力項目金牌之后,男子1000米項目的冠亞軍也收入囊中。短道速滑隊員身披的中國紅“戰衣”在比賽中功不可沒。它由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纖維、聚氨基甲酸酯纖維等化學纖維復合而成,兼具強韌、超彈、輕質3種特性。2月11日,短道速滑隊的3名選手韓雨桐、曲春雨、張楚桐將繼續身披中國紅“戰衣”出戰女子1000米項目的比賽,為中國代表團沖擊獎牌。
短道速滑作為一種競速類室內比賽項目,優秀短道速滑運動員在比賽中的速度每小時高達40~50千米,瞬時速度每小時甚至可達60千米,堪比一輛在普通公路上行駛的小汽車。也正因如此,在比賽中,發生碰撞、摔倒等情況對運動員來說已經“習以為常”,甚至有可能被同場競技的其他運動員的冰刀劃傷。在2月5日舉行的短道速滑混和團體接力賽中,現場事故頻發,多名運動員在超越、反超越過程中多次摔倒出線。早在2003年,國際滑聯(ISU)明確規定參賽選手賽服的防切割性能最低應達到歐洲標準委員會EN388 Level 2級別,級別越高,防護性能越佳。武大靖在賽后也通過短視頻平臺向觀眾介紹了他在冬奧會比賽時所穿的短道速滑裝備,特別強調了比賽服和手套要具備防切割性能。
為提升短道速滑服的防護性能,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支持下,由北京服裝學院劉莉教授團隊開展針對短道速滑賽服的專業性研究。研究團隊參考了世界上100多種面料,最終采用復合化纖材料打造出冬奧“戰衣”,填補了我國短道速滑賽服研發的空白。
研究團隊是以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纖維和聚氨基甲酸酯纖維為基礎,開發的一種輕質且兼具良好強度與彈力的高性能復合纖維。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是使復合纖維具有耐切割性的最主要因素。這是因為聚乙烯性能與相對分子質量息息相關,相對分子質量越高,拉伸強度、表面強度、耐磨性、耐蠕變、耐老化和耐切割性越高。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纖維在紡絲過程中具有高取向、高結晶等特點,進而保持優良的力學性能,其中包括縱向拉伸斷裂強度、斷裂伸長率、彈性模量,這些都是影響短道速滑服抗沖擊性能和耐切割性能的主要因素。
以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為基材賦予了短道速滑服優異的防切割性,可有效防止短道速滑運動員在比賽時被冰刀劃傷。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纖維的強度可達鋼絲的15倍,比芳族聚酰胺纖維強度高40%,超出國際滑聯標準要求。與以前的短道速滑服裝相比,國產“中國紅”短道速滑比賽服首次將原來的雙層結構改善為單層360°全身防切割,全面保護運動員身體。此外,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纖維密度值僅為0.97克/立方厘米,在保證防切割性能的基礎上能夠減輕產品質量,減少運動員體能消耗。在用量相同的情況下,該纖維比尼龍輕30%、比芳綸輕40%、比炳綸輕45%。
聚氨基甲酸酯纖維,俗稱氨綸,因其獨特的拉伸回復性能在功能性彈力紡織品中被廣泛應用,可以將運動員的肌肉牢牢包裹,避免身體晃動造成對比賽的影響。此外,將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纖維和氨綸進行復合,不僅能充分發揮原料自身的性能優勢,而且可以最大效率地促進纖維間的配合,提高纖維利用率,降低短道速滑服成本。
短道速滑既是速度的競爭,也是阻力和耐力的比拼。這套更輕盈的短道速滑服,幫助運動員和空氣阻力作戰,中國短道速滑隊也借此在賽場中一展風采。
該套短道速滑服采用空氣湍流控制減阻和邊界滑移減阻技術,相比普通滑冰服,減阻力提升5%~10%,可將空氣迅速導流。最后再通過風洞測試,為每位運動員量身定制、調整版型和人體分割線最佳位置,優化升級減阻性能。因此,這套跟空氣阻力戰斗、可以幫隊員們在風馳電掣的比賽中減少空氣阻力的裝備,被稱為“冰上鯊魚皮”,成為運動員在本屆冬奧會短道速滑比賽上的“最強輔助”。
手套也是短道速滑必須佩戴的裝備。為防止被冰刀割裂或被冰層弄濕,短道速滑手套也采用防切割材料,所用材料采用了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纖維和氨綸混紡而成。此外,短道速滑運動員在高速過彎時一般左手會碰扶冰面,因此左手手套5個指尖部位要加固一層涂有材脂或膠質保護層的手指扣,以減小運動員在彎道扶冰過程中的摩擦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