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6月,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以下簡稱“美國海關”)以使用“強迫勞動”生產為由,接連對中國的西紅柿、棉花、海產品、硅粉及其下游產品簽發暫扣令。事實上,美國海關對使用“強迫勞動”生產的產品發布暫扣令的歷史由來已久,但該措施之前被使用的頻率并不高。在過去30年中,美國海關針對中國產品的暫扣令總共也只有44個。目前美國海關發布的有效的50個暫扣令中,針對中國產品的就有36個,比例高達70%,其中12個是2020年后發布的。所有針對中國的暫扣令中,絕大部分都是針對特定公司的特定產品,但是最近三次針對棉花、西紅柿、硅粉以及它們的下游產品的暫扣令涉及到的實體范圍和產品范圍都非常廣泛,影響也很大。
種種跡象表明,“強迫勞動”有可能會成為除了“337調查”、保障措施、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外,美國對華貿易壁壘中一種新的常規手段。“強迫勞動”作為非關稅貿易壁壘,殺傷力非常巨大,它憑借暫扣令可以把相關產品完全排除在美國大門之外,而且還可能會牽扯到該產品的下游產品以及其他國家轉運或者使用該產品加工后的貨物。另外,除了美國海關撤銷外,暫扣令是沒有終止日期的。
法律依據
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07節規定,禁止將全部或部分由強迫勞動或契約勞動包括強迫童工所開采,種植或者生產的外國產品進口至美國,除非該產品的進口是為了滿足美國國內的消費需求。2016年2月,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簽署《2015貿易便利和貿易執行法案》,刪除了上述除外條款,明確禁止在任何情況下進口全部或部分由罪犯、強迫勞動或契約勞動所生產的外國產品。從那時開始,美國海關著手建立起內部專職部門和智庫,用于執行“強迫勞動”的相關工作。
在判斷某一企業或者某一產品或者某一地區是否存在“強迫勞動”的情況時,美國海關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只要美國海關可獲得信息合理但并非結論性的顯示貨物是由“強迫勞動”制造的,這些貨物進口到美國就會面臨進口禁令的風險。美國海關可以指示海關工作人員扣留含有這些產品的貨物,包括在第三國轉運或者加工后的貨物。
執行措施及應對
當美國海關確定某一企業或者某一產品或者某一地區存在“強迫勞動”的情況時,通常是通過發放暫扣令的方式,以達到將含有“強迫勞動”的商品禁止進入美國的目的。但有時候美國海關也會通過發出海關申報單28信息請求或者進行風險分析和調查評估的方式來審查更多的相關信息。
對于已經被扣押的貨物,進口商有兩個選擇:一是把被扣押的產品轉運到非美的地區,二是在三個月內通過向美國海關提交相關文件來證明貨物并沒有使用“強迫勞動”生產。如果在三個月內被扣押的貨物既沒有轉運也沒有被證明沒有使用“強迫勞動”生產,美國海關就會銷毀該貨物。
由于美國海關的審查非常苛刻,并且把舉證的責任全部轉移到進口商,進口商需要出口商以及出口商的上游供應商來配合提供完整的證據鏈,其中一個環節沒法證明也就沒法滿足美國海關的審查要求。因此,被扣押貨物的企業應該盡快尋求專業律師的幫助,并在專業律師的指導下,協調供應商提供一切有用的證明文件。當然,也需要做好沒有通過美國海關審查得不到放行而需要把貨物轉運至第三國甚至運回國內的準備。由于在證明資料是否充分的認定上,美國海關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如果出口商和進口商認為美國海關的審查存在法律上的問題,也完全可以通過美國國際貿易法院尋求救濟。
預防建議
對于目前還沒被列入暫扣令的敏感地區、敏感行業中的企業也應該十分警惕,提前做一些預防的措施,一旦產品被列入禁令的范圍,也不會措手不及。筆者從實踐中總結了一些經驗供參考:
一是建立健全可信賴的材料溯源系統。由于暫扣令都是針對特定公司或者特定地區的產品,因此企業需要通過內部具有邏輯性的跟蹤系統和相關單據來證明產品中使用的材料的來源。這是通過美國海關審查的前提條件。
二是加強對供應鏈的管理和風險評估。應當注重對公司上游供應商的審查,尤其是對于產地、來源難以查明或者證明材料不清晰的原材料,更應當通過盡職調查明確其材料的具體來源。對于供應鏈中所涉及的產品本就屬于美國執法機構關注的高風險產品的,企業應當了解供應鏈中產品的來源以及最終發往的地區,定期排查風險。
三是優化合同條款。在對上述供應鏈實施盡職調查存在較大困難時,可以通過在合同中增加特定的合規承諾條款對企業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保護。同時還可以增加當被相關機關調查時須盡力配合提供相關材料的承諾條款。
四是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找歐美認可的權威的第三方機構做專項的審計或者認證,得到第三方機構的認可無論在客戶或者調查機關面前都會有不少加分。
五是完善企業合規制度。加強企業內部合規建設,完善相關方面的合規程序并在日常中嚴格執行。通過合規程序,企業能夠定期對供應鏈進行審查,保障供應鏈的安全性。同時,相關合規程序也可以幫助企業在發現違規交易行為時及時采取相關決策,啟動風險預案,并妥善應對執法部門可能開展的調查。
面對美國使用“強迫勞動”作為貿易壁壘時,企業要提升認知,提前布防,制定個性化戰略,以降低企業的合規風險,保護企業的利益和聲譽,保持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