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價格飆漲,原油庫存降低,煤炭生產緊縮,燃料供應告急……寒冬將至,近期全球多個主要能源消費區面臨能源短缺困局,令經濟復蘇和能源安全蒙上陰影。專家指出,受供需失衡、能源轉型、金融因素等影響,短期內全球能源價格不會明顯回落。
能源價格飆升
據路透社報道,近期全球能源市場發生嚴重的周期性能源短缺,表現為全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區的天然氣、石油、煤炭庫存低于平均水平,價格急劇攀升。在天然氣市場,歐洲當前庫存比疫情前的平均水平低15%,美國則低5%。歐洲即月天然氣期貨價格同比上漲500%以上,東北亞上漲600%以上,美國上漲140%。在石油方面,美國商業庫存比疫情前的平均水平低5%,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商業庫存也比2015—2019年的平均水平低5%左右。
受天然氣等能源供給影響,歐洲電費價格大幅飆升。《經濟學人》雜志稱,自9月初以來,德國和法國的批發電價分別上漲了36%和48%,當前徘徊在每兆瓦時160歐元左右,創歷史新高。在英國,電費價格則高達每兆瓦時385英鎊。
在亞洲,煤炭價格也接連走高。據彭博社報道,在煤炭生產大國印度,煤炭儲量連續三周每日下降。該國發電站的煤炭庫存比去年減少了80%,導致現貨電價飆升至過去12年的高位。
能源價格上漲抬升下游行業生產成本,對電力供應和冬季供暖產生不利影響。《紐約時報》稱,在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化學品、鋼鐵、陶瓷和其他需要大量能源的產品制造商的利潤遭到擠壓,一些工廠已暫時停產。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報道稱,全球范圍內的能源價格大漲,推高生產成本和家庭開支,危及經濟復蘇。
多重因素疊加
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王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能源供需不平衡、綠色轉型激進導致化石能源生產投資不足、美國等經濟體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異常氣候等因素,共同引發全球能源價格上漲。
“國際油價方面,在經濟復蘇整體趨勢下,全球原油需求增長提速。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部分非歐佩克產油國組成的聯盟(OPEC+)目前原油產能釋放滯后于需求增長,導致市場供應偏緊。美國增產幅度較低,進一步加大供需缺口。”王震說,“天然氣方面,今年年初北半球寒冬,導致歐洲、美國庫存水平降至歷史低位。4月份以來,全球液化天然氣出口設施利用率大幅下降,加劇緊缺局面。”
王震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實施了大尺度寬松政策,尤其是美國肆無忌憚地推行“無限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由疫情前的3.95萬億美元暴漲至8.45萬億美元。貨幣貶值與經濟刺激政策帶來的需求增長相疊加,引發大宗商品價格普遍暴漲。
此外,全球異常天氣進一步加劇能源短缺。路透社指出,2021年2月美國得克薩斯州暴風雪、颶風“艾達”襲擊美國墨西哥灣地區,打擊油氣生產設施,抑制產能,導致能源價格短期內快速攀升。
《福布斯》雜志網站日前發表專欄文章稱,能源匱乏、能源價格飆升、工業停產和煤炭使用激增都是歐洲急于采用可再生能源的結果,對該地區能源和電力系統的可負擔性、彈性和可靠性缺乏考慮。當前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陷入能源危機,部分原因是風旱導致該地區風能產量在過去數月減少了多達20%。
短期或難扭轉
國際能源組織10月發表報告指出,歐洲天然氣自主保障供應能力正在下降,目前多個北海天然氣田面臨枯竭,歐洲天然氣工業的鼻祖——荷蘭格羅寧根氣田將在2022年關閉,這將進一步加大歐洲各國對天然氣進口的依賴。
王震指出,能源價格上漲將加大歐美經濟風險。歐洲方面,能源價格的暴漲對歐洲工業、批發零售與運輸行業增長產生較大壓力。美國方面,當前美國汽油價格已經升至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隨著能源價格上漲,本屆美國政府推行經濟紓困政策、基建計劃等也將面臨巨大阻力。
美聯社報道稱,歐盟委員會本月公布了一系列遏制能源價格的提案,建議27個歐盟成員國采取減稅、國家補貼等措施,幫助家庭和企業應對能源價格高企的影響。然而,彭博社指出,歐洲各國正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應對能源價格上漲,但由于成員國能源來源和戰略利益的不同,歐盟的聯合行動變得困難。
王震表示,全球主要經濟體加快能源綠色轉型,導致油氣行業投資不足,進而引發供應短缺,是能源價格潛在上漲的重要影響因素。
“2025年前,預計全球油氣上游投資將逐步增長,然而受全球能源轉型的影響,仍難以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由于油氣上游投資持續在低位徘徊,產能增速明顯減慢,預計短期內全球能源價格不會快速回落。”王震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