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江蘇省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從總體來看,依然有較大提升空間。對此,江蘇省在“十四五”期間將從哪些方面著力謀劃?
陳志鵬:近年來,江蘇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今年1月-11月,全省PM2.5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6%,優良天數比率為82.5%,同比上升10.7個百分點。兩項都暫達國家約束性指標要求。但是,總體來看,全省空氣質量改善情況在區域上、污染要素上還不平衡,依然有較大提升空間。
“十四五”是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重要時期,我們將重點抓好“三項協同”。
一是推進減碳和減排相協同。分析研究協同減排的路徑和策略。加強源頭減排,堅持煤炭消費總量控制不放松,推進車船結構升級,積極發展綠色產業。實施碳排放總量、強度“雙控”和峰值目標管理,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探索“零碳”發展模式。
二是推進臭氧和PM2.5防治協同。圍繞四大結構調整,從源頭減少污染排放。在產業結構上,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形成一批綠色產業集群;在能源結構上,強化煤炭總量控制;在運輸結構上,推進車船結構升級;在用地結構上,高起點推進沿江地區戰略性轉型和沿海地區戰略性布局。深化重點行業深度治理,研究出臺水泥、焦化和垃圾焚燒發電重點設施、大型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有關政策。全面推進“清潔城市行動”,持續削減降塵量。
三是推進區域聯防聯控協同。探索建立武澄沙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推進沿江8市聯合上風向城市開展臭氧污染聯防聯控,實施區域統一預警溯源、統一監管執法、統一考核評估。參照長三角協作模式,在生態環境部的指導下,協調蘇皖魯豫交界地區各市根據區域大氣環境污染形勢研判情況,加強區域應急聯動協作。
隨著大氣污染防治逐漸走向精細化,臭氧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目前,江蘇省仍未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對此,江蘇省在“十四五”的治氣工作中將如何布局?
陳志鵬:江蘇省PM2.5污染已經初步得到控制,但臭氧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目前,江蘇省臭氧污染已超過PM2.5成為影響優良天數比率的第一因素。經過堅持不懈的臭氧治理攻堅,今年1月-11月,全省臭氧濃度為1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臭氧作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為40.3天,同比減少了13天。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江蘇省仍未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VOCs削減和臭氧治理的成敗,將是“十四五”治氣能否成功的關鍵。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推進臭氧防治。
一是深化重點行業VOCs深度治理。要聚焦高值區開展整治,大力推進涂料生產企業綠色產品替代,選擇VOCs排放大戶開展源頭替代和工程治理,確保VOCs年減排量不低于30%。
二是深挖氮氧化物減排潛力。在江蘇省經濟規模大、產業結構重的省情背景下,擴大超低排放范圍、強化末端治理,是實現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必由之路。要將超低排放行業范圍由火電、鋼鐵向石化、化工、玻璃、水泥等行業拓展。把這些行業的排放大戶管好了,排放量一定會有較大程度的下降,空氣環境肯定會得到相應改善。
三是深入開展PM2.5與臭氧協同控制重大專項研究。圍繞臭氧成因與特征分析、VOCs全過程治理與監管技術體系完善等開展工作,堅持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的原則,為江蘇省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提供技術支撐。
江蘇省在治氣過程中,如何實現環境質量改善和經濟發展的協調?
陳志鵬:為推進環境質量改善和經濟發展協同,江蘇省做了一系列努力和探索。
一是實施差異化管控。出臺《關于在生態環境監督管理過程中加強企業產權保護的意見》(蘇環辦〔2020〕97號),采取23條措施保護企業產權。在全國率先建立環境應急管控停限產豁免機制,對環保水平領先、達到國家和省相關豁免要求的工業企業和建筑工地予以豁免,激發企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全省目前有1171家工業企業和1345家建筑工地納入豁免名單。
二是推進“綠島”項目建設。按照“集約建設、共享治污”理念,幫助中小企業大幅降低治污成本,解決中小企業最關注、最現實、最突出的治污難題。全省已開工建設“綠島”106個,惠及企業3.2萬家。
三是健全環境經濟激勵機制。深化“金環對話”機制,開展排污權抵押融資試點,聯合金融機構累計向277個項目發放“環保貸”163.18億元,下達綠色債券貼息、綠色企業上市獎勵等獎補資金7034.1萬元,推進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省生態環境廳與地方政府建立“廳市會商”機制,指導地方深挖“減排擴容”潛力,保障重大優質項目落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