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舉辦,主題為“低碳視野下產業新趨勢”的2021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在京舉行。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在發言中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環境面臨復雜深刻變化。對于環保產業來說,未來的兩件大事一是實現“30?60”碳戰略目標,二是“十四五”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步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新階段。因此,生態環境產業要加速轉型升級,增強內生動力,提供綠色低碳技術支撐。
產業面臨挑戰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作出重大宣示――“力爭在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并宣布一系列提高國家自主貢獻的新目標、新舉措。趙笠鈞表示,在上述背景下,亟需綠色低碳技術與產業支撐。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認為,目前來看,從碳達峰到實現碳中和,歐洲大約需要60~65年,美國對外公布的是55年。由于中國尚未達到碳達峰,而碳中和壓力已然顯現,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一定的緊迫性,但這是全球的大趨勢,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將加入其中。
隨著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和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在的環保產業面臨諸多轉變。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表示,現在的污染治理正在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從單因子控制轉向協同治理,從常規污染物控制轉向特殊污染物控制,如二氧化碳、微塑料、POPs(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環保措施不僅要實現企業、園區的減排,還要實現環保設施的低碳運行,如脫硫裝置事實上是釋放碳的過程,污水處理廠也屬于高耗電設施,這些都要在減排的大環境下平衡。
“三新”成為重要方向
對于未來發展方向,多位專家指出,一方面,以緊迫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為導向,我國將全面加速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的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構建綠色低碳的技術產業支撐體系,從源頭上、根本上、全局上推動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從而實現新舊動能轉換,走上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路徑,引領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方向;另一方面,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將步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新階段,將從傳統以污染治理為主體的環保,變為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體的環保。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與常規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同過程,推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協同增效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路徑。
李俊峰認為,后續的主要環保策略將由超低排放改造向開發新能源、采用非化石能源過渡,同時更多地采取循環利用的模式。駱建華也認為,要降低化石能源消耗量,開發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風能、光伏、氫能等,同時還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物質再利用比例,降低能源消耗。“中國人均能源消費3.3噸標煤,要在能源消費總量翻一番的基礎上,達到碳中和目標,必須要發展非化石能源。”駱建華說。
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認為,大氣治理已經從“十二五”期間的脫硫脫氮升級為超低排放,再升級為協同處置,這種協同不僅是硫、氮、碳的協同,更是環保和節能的協同。清新環境也將采用協同的思路進行污染物處置。
趙笠鈞還提到,要將數字經濟與生態環境產業進行深入融合。圍繞碳排放監測與核算,綠色低碳技術、節能減排、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協同處置等領域的產學研探索和數字化管理將成為產業趨勢。另外,在工業領域上,園區產業結構低碳化,加快推動低碳園區建設和數字化管理也將給產業帶來新機會。基于大數據的綠色消費導向將成為新經濟、新基建的增長點。
創新服務打破產業邊界
“十三五”時期,為匹配時代發展需求,生態環境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產業邊界不斷打開,治理內容不斷豐富,市場空間不斷擴容,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國資進場,產業頭部涌現大批混合所有制企業,市場分工進一步明確,產業格局加速重構。
“目前環保產業中工程性收入占主導,服務性收入占比較少。”趙笠鈞坦言,未來5到10年,我國現存的城市黑臭水體、垃圾處理、工礦企業污染等一眾短板會加速補齊,傳統環境治理工作將在2030年左右收尾。這個過程中,以投建為主的環境污染治理市場行為將逐步退出,環境產業進而轉向以運維服務、提質增效為主的存量時代。生態環境領域不斷拓寬,產業邊界將進一步模糊。
威立雅中國區副總裁、董事總經理黃曉軍介紹說,威立雅給包括燕山石化、化工園區在內的石化行業實施過一體化項目,如一次性能源的提供、能源優化、能源再利用等。作為環境企業,表面上看屬于末端治理,實際上威立雅在源頭減排方面也作出了貢獻。而通過環保業務基礎和商業模式延伸,威立雅的目標是打造循環經濟閉環,成為世界資源管理者,尤其是針對二次能源、二次材料,這樣可以減少對一次能源的消耗,從源頭減少碳排放和化石能源消耗。
首創股份總經理楊斌表示,在“30?60”背景下,機遇與挑戰是并存的。環保產業將從商業模式上發生轉變,從過去以投資建設、末端污染治理為主要模式,轉向以運維服、高質量績效達標為考核指標的服務方式轉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