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18日,2025(第四屆)二氧化碳捕集封存與資源化利用技術交流會在陜西榆林舉辦,業內專家、學者圍繞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新技術進行深入交流探討,推動行業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通過吸收和轉化二氧化碳,是固碳、減碳有效可行的技術路徑。在“雙碳”背景下,我國CCUS技術和產業呈快速發展增長態勢,目前國內已投運的CCUS項目超120個,二氧化碳年捕集能力約700萬噸,其中電力和石油化工分別占38%和43%。
但在中國礦業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長陸詩建教授看來,我國CCUS全產業鏈技術研發體系尚不健全,大規模二氧化碳捕集面臨能耗和成本較高、二氧化碳管道輸送規模偏小等問題,地質封存技術整體仍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利用技術成熟度差異較大。他建議完善CCUS產業頂層設計,統籌謀劃CCUS發展戰略,實現由戰略儲備技術向戰略新興產業轉變。建立支持CCUS創新的投入機制,探索政府、企業、金融和市場為支撐的多元體系,開發綠色低能耗的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同時通過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制甲醇、高碳醇等化學品。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磊認為,根據不同的二氧化碳排放源選取相應的捕集工藝方案。據介紹,他們課題組以CCUS減污降碳技術研究為主線,通過實驗室基礎研究、小試驗證、中試驗證和示范合作的模式,打通從理論研究到產業過程的技術路徑。其中在二氧化碳捕集方面,完成了國內首臺套循環流化移動床二氧化碳吸附以及多級變壓吸附技術中試示范,實現了產業化推廣。并開展了二氧化碳捕集及加氫一體化合成醇類/烴類、二氧化碳低碳烷烴重整、二氧化碳氧化烷烴脫氫制烯烴、二氧化碳間接合成化學品、二氧化碳礦化以及原位轉化等技術研究,為二氧化碳高效轉化、規模化利用奠定了技術支撐。
山東大學化工學院教授朱維群提出了利用化石能源而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碳中和科技工業路線,即采用(EMSU)技術在一套工業裝置中將化石燃料的能量和物質成分同時高效利用,化石燃料在能源利用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直接轉化為二氧化碳衍生物三嗪醇(C?H?N?O?),過程中釋放的能量作為清潔能源利用,實現化石能源能量和元素同時高效利用而且“用碳不排碳”的固碳利用新途徑。三嗪醇用途廣泛、附加值高,可制取三嗪類高分子材料,實現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目前,他們已完成了中試,三嗪醇產品純度達90%以上。
陜西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采收率技術研究所所長江紹靜則認為,“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的資源稟賦,煤化工年排放二氧化碳約5億噸,單一減排路徑無法滿足“雙碳”目標。低滲油田開發面臨采收率低、能耗高等瓶頸,亟需通過煤化工與油田協同實現資源高效轉化與碳循環利用,通過煤化工排放的高濃度二氧化碳驅油技術可直接用于驅油,同步提升采收率與碳封存量,形成“減排-增產-收益”的正循環。我國油田封存潛力較大(理論封存量超200億噸),與煤化工碳源形成規模匹配,僅驅油增產年直接收益可超2億元。
會上,浙江大學教授方夢祥、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劉殿華、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姚克儉,以及業內企業、工程設計單位負責人也分享交流了碳捕集與資源化利用最新技術成果,包括CCUS 化學吸收法大規模碳捕集再生解決方案、濕法碳捕集技術、熱油減碳捕集技術、化學鏈燃燒碳捕集技術、膜分離法碳捕集工藝研究與橇裝化裝置、陸上及船用二氧化碳捕集系統技術等。
會議由中國煤化工產業網、全國煤化工產業協作聯盟等主辦,來自國內相關高校、化工企業、設計院、技術裝備服務商等代表100多人參加。期間,與會代表還參觀了榆林城投佰盛化學科技有限公司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項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