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碳的大背景下,市場對清潔氨的需求將加速增長。然而,隨著藍氨和綠氨的早期需求中心在歐洲和東北亞建立,各國政府提出激勵政策支持,使氨供應走廊逐漸形成,清潔氨市場正式處于起步階段。未來,清潔氨市場廣闊,歐洲碳邊界調節機制(CBAM)等政策將對清潔氨起到進一步提振作用。不過,由于不同來源的氨需要權威機構認證,足夠權威、讓人信服的認證機制目前還在建設中。
清潔氨前景廣闊
市場人士認為,使用天然氣作原料,通過碳捕獲和封存(CCS)生產的藍氨預計至少到2030年才能成為首選的氫載體,以幫助包括化學品、化肥和鋼鐵等行業脫碳,并滿足海上燃料和發電行業的強勁增長需求。隨后,使用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綠氫生產的綠氨產量預計在2030年后將越來越多。
清潔氨的增長,將促使氨的下游市場多元化。根據標普全球商品洞察的數據,2023年全球氨產能為1.939億噸,幾乎全部是以化石燃料為原料生產的灰氨,約78%為化肥行業消耗。2023年,用于國際貿易的氨比例相對較小,約8.8%,即1710萬噸。
綠氨和藍氨的下游用途遠較灰氨廣泛。不過,在行業早期,綠氨和藍氨也將帶動灰氨市場。根據標普全球的數據,到2030年,預計將有390萬噸/年的新建藍氨產能和280萬噸/年的綠氨產能投產,屆時,藍氨和綠氨年需求量將超過2300萬噸,造成低碳氨供應能力缺口約1600萬噸。因此,所有“顏色”的氨的長期前景都引人注目。標普全球還預計,到2050年全球氨需求將飆升至6億噸以上,主要原因是航運和發電消費量不斷增加。屆時,低碳氨預計將滿足約三分之二的需求,即4.2億噸。與當今的全球氨市場相比,預計2050年的氨市場規模將增長兩倍多,貿易量將增長近十倍,到2050年將達到約1.6億噸。
化肥生產商阿聯酋Fertiglobe公司表示,氨的新應用,即作為氫載體、發電和海洋燃料預計將分別占低碳氨需求增長的39%、27%和21%,而其余13%則來自傳統應用,主要是化肥和石化品。這一比例與目前大相徑庭。Fertiglobe在其報告中表示,預計低碳氨的增量需求在短期內可迅速實現,消費量將從2023年的不到20萬噸增加到2030年的2400萬噸和2035年的4500萬噸。因此,標普全球氨業務總監肖恩·穆赫蘭表示:“氨市場遠遠超出了化肥和化工行業。”
CBAM鼓勵市場
國際清潔氨市場正在成形。在過去幾年中,首批經認證的低碳氨主要從中東運往印度、日本、韓國和保加利亞等成熟的氨市場,許多現有的氨生產商也被認為將在清潔氨市場發揮作用。比如,在美國大約60%的已宣布項目是藍氨,而不是綠氨,現有的供應體制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然而,低碳氨項目的發展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穆赫蘭表示,已宣布的項目已經超過現有市場的規模,但在2.6億噸/年擬議產能中,只有700萬噸/年的低碳氨產能做出最終投資決定,說明投資者缺乏最后做出決定的動力。
穆赫蘭表示,隨著歐洲碳邊界調節機制(CBAM)等各國監管措施的引入,這種情況將會改變,因為競爭格局將徹底改變。OCI和Fertiglobe的首席執行官Ahmed el Hoshy也持類似觀點。他說:“我們確實預計,在現有激勵措施的支持下,歐洲市場可能會出現增長。因為歐洲是目前唯一一個擁有激勵低碳氨的明確監管框架的市場,隨著2026年CBAM正式實施,歐洲將成為藍氨的關鍵市場。”
el Hoshy強調了CBAM對OCI的得克薩斯110萬噸/年藍氨項目的重要性,該項目目前計劃于2025年上半年開始運營。他說:“OCI的清潔氨的碳強度曲線將低于每千克氨0.5千克二氧化碳,相較目前的氨行業標準降低了80%以上。因此可以通過CBAM,向歐洲出口。”
“顏色”認證模糊不清
對于目前國際清潔氨市場的問題,el Hoshy指出,目前嚴格的認證環節是導致項目延誤的原因。但同時,即使認證環節已經足夠嚴格,灰色地帶的客觀存在也使行業內外很苦惱。el Hoshy表示,氨的“顏色”認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認證方是誰。不同的認證方對于綠氨的認證比較一致,但對于藍氨就模糊不清。因為綠氨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氨,但藍氨的定義有點模糊。比如,大多數粗略了解藍氨的人會說藍氨需要CCS,但問題是捕獲率在多少算“藍”仍然缺乏明確性。
目前,只要新建工程獲得認證,就能取得實質進展。雅苒今年6月已開始在挪威波爾斯格倫的Her?ya工廠生產綠氫和綠氨。這座24MW的綠氫示范工廠的銘牌產能約為每天10噸氫氣,每年可生產2.05萬噸綠氨。雅苒國際的目標是在5至7年內使50萬噸/年的Her?ya綜合體完全脫碳。
其他亮點項目包括SABIC的化肥業務SABIC Agri Nutrients Co.,該公司于7月宣布將在朱拜勒建設一座120萬噸/年的藍氨廠。在阿聯酋,三井已開始與阿布扎比Ta'ziz、Fertiglobe和韓國GS能源合作,在阿布扎比魯韋斯建造一座100萬噸/年的低碳氨廠。該項目計劃于2027年投產,認證結果尚不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