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于休斯敦舉行的世界石化大會上,能源轉型是石化行業討論的主要話題。在世界石化行業看來,全球能源轉型雖有成績,但前進的步伐開始放緩。
能源轉型陷入僵局
擺脫疫情困局后,全球又陷入俄烏沖突等地緣政治糾纏,過去兩年能源轉型進程幾乎停滯不前。對此,標普全球商品洞察高級副總裁兼首席能源策略師阿圖爾·阿利亞介紹,2021年全球多個極端環境事件后,全球對能源轉型的樂觀意識形態已經轉變為苦澀的實用主義。
阿利亞表示,根據目前的測算,完成能源轉型的總成本已經超過275萬億美元。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發展,這個數字將繼續擴大。他認為:“你不能告訴80%的人口不能消耗更多的能源,因為經濟增長永遠是首要任務。”能源安全仍然至關重要,特別是俄烏沖突還在持續,將阻礙可再生能源的推進。當然也有一些可再生能源應用的好消息,2022年到2023年,太陽能光伏、風能和綠氫電解槽分別增長了85%、60%和300%以上。
盡管2050年的凈零排放目標可能無法實現,但實現減排的技術或許已經到位。近期的重點是煤改氣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2030年后,碳捕獲和儲存將擴大到數十億噸,以幫助鋼鐵、水泥和化工行業脫碳。然而,同樣根據測算,到2050年,目前的產能需要至少擴大150倍,才能實現凈零排放目標。從中長期來看,技術組合中還包括電氣化和低碳氫。
經濟保持相對穩定
影響能源轉型的重要因素是經濟形勢。標普全球評級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保羅·格倫瓦爾德表示,就經濟層面而言,大多數大經濟體預期2024年為軟著陸。格倫瓦爾德表示,西方國家中,只有美國經濟還在顯著增長,美國是唯一一個從2022年到2023年GDP持續增長的國家,預計2024年美國經濟將增長2.4%,幾乎是整個歐元區增速的兩倍,僅落后于中國和印度。
眾多化工行業領袖表示,美國經濟的增長對于全球能源轉型有益。一方面,《通脹削減法案》仍然會繼續刺激經濟增長,成為美國投資、新公司組建和生產力增長的一大推動力。反過來,能源投資也會促進美國經濟。反之,在歐洲,歐元區似乎已經陷入停滯,勢必影響歐洲的能源轉型投資。
傳統油氣方面,能源行業人士預測,原油供應也處于穩定,略偏向于過剩的狀態。據統計,自2013年以來,原油供應一直保持過剩,油價從2012年的超120美元/桶降至2022年的80美元/桶左右。這主要是由于美國頁巖油開采的推動。對于能源轉型,這是一個喜憂參半的消息。目前的油價足夠多數能源企業盈利,也使其有資金進行轉型投資。但問題是,由于投資回報率仍然優秀,傳統能源仍然可以吸引投資,也會使企業喪失轉型動力。
但從長期看,企業轉型壓力仍在,因為石油需求將會顯著削減。標普全球副總裁兼石油市場、能源和交通主管吉姆·布克哈德預計,目前的石油供應狀態將至少持續到2026年。布克哈德表示:“相對于需求增長,2024年的所有供應增長都將來自OPEC+以外的來源。”他預計2024年西非將增加25萬桶/日的額外供應。另外,電動汽車發展減少了石油需求,現如今電動汽車已將石油需求減少了近100萬桶/日,到2030年,電動汽車將減少300萬至400萬桶/日的石油需求。
碳稅促進清潔投資
三菱化學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讓-馬克·吉爾森表示,目前,在亞太地區通用商品方面,還沒有形成脫碳的經濟動力,故許多亞洲國家還在“觀望”,以了解美國和歐洲的政策將如何影響化學工業及其脫碳進程。吉爾森預計,到2030年,整個亞洲都將呈現石化產能過剩狀態,意味著許多生產裝置只能以70%或80%負荷率運行。他說:“雖然每個人都想推動可持續發展,但激勵政策不足和有限的利潤使脫碳再投資變得非常困難。從長遠來看,亞洲將朝著低碳氫和氨方向發展。但從煤炭到清潔氫發展需要大量昂貴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相比于美國和歐洲,亞太清潔投資進程相對滯后。對此,空氣產品公司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葛思民表示,加快能源轉型并將大量投資引向脫碳的最快捷方法是實施全球碳稅。
與會高管還表示,碳稅將使投資決策更加明確。葛思民表示,碳稅的成本是真正的杠桿,每噸低于200美元的碳稅甚至不足以加快推動能源轉型,但碳稅也必須透明。引入碳稅還將推動低碳氫的發展,降低產品的碳強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