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機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 ||
文件號 | 工信部聯科〔2024〕12號 | 制發日期 | 2024-01-18 |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教育、科技、交通運輸、文化和旅游、國有資產監督管理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院屬各單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有關中央企業,各有關單位:
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圍繞制造業主戰場加快發展未來產業,支撐推進新型工業化,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傳統產業的高端化升級和前沿技術的產業化落地為主線,以創新為動力,以企業為主體,以場景為牽引,以標志性產品為抓手,遵循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規律,加強前瞻謀劃、政策引導,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前瞻部署、梯次培育。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戰略必爭領域,系統謀劃,超前布局。把握未來產業發展規律,分階段培育,動態調整。
創新驅動、應用牽引。以前沿技術突破引領未來產業發展,加強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以場景為牽引,貫通研發與應用,加快產業化進程。
生態協同、系統推進。匯聚政產學研用等資源,融合資本、人才、技術、數據等要素,打造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
開放合作、安全有序。主動參與全球未來產業分工和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統籌技術創新和倫理治理,營造包容審慎、安全可持續的發展環境。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發展,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規模穩步提升。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孵化器和先導區,突破百項前沿關鍵核心技術,形成百項標志性產品,打造百家領軍企業,開拓百項典型應用場景,制定百項關鍵標準,培育百家專業服務機構,初步形成符合我國實際的未來產業發展模式。
到2027年,未來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實現全球引領。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得到普遍應用,重點產業實現規?;l展,培育一批生態主導型領軍企業,構建未來產業和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成為世界未來產業重要策源地。
四、重點任務
(一)全面布局未來產業
1.加強前瞻謀劃部署。把握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趨勢,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打造未來產業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進計算等技術精準識別和培育高潛能未來產業。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引導地方結合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合理規劃、精準培育和錯位發展未來產業。發揮前沿技術增量器作用,瞄準高端、智能和綠色等方向,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新動力。
(二)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
2.提升創新能力。面向未來產業重點方向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攻關工程,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發揮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作用,加強基礎共性技術供給。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集聚產學研用資源,體系化推進重點領域技術攻關。推動跨領域技術交叉融合創新,加快顛覆性技術突破,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舉辦未來產業創新創業大賽,激發各界創新動能。
3.促進成果轉化。發布前沿技術應用推廣目錄,建設未來產業成果“線上發布大廳”,打造產品交易平臺,舉辦成果對接展會,推動供需精準對接。構建科技服務和技術市場新模式,遴選科技成果評價和轉移轉化專業機構,開拓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和首批次材料激勵政策,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推廣。
(三)打造標志性產品
4.突破下一代智能終端。發展適應通用智能趨勢的工業終端產品,支撐工業生產提質增效,賦能新型工業化。發展量大面廣、智能便捷、沉浸體驗的消費級終端,滿足數字生活、數字文化、公共服務等新需求。打造智能適老的醫療健康終端,提升人民群眾生命健康質量。突破高級別智能網聯汽車、元宇宙入口等具有爆發潛能的超級終端,構筑產業競爭新優勢。
5.做優信息服務產品。發展下一代操作系統,構筑安全可靠的數字底座。推廣開源技術,建設開源社區,構建開源生態體系。探索以區塊鏈為核心技術、以數據為關鍵要素,構建下一代互聯網創新應用和數字化生態。面向新一代移動信息網絡、類腦智能等加快軟件產品研發,鼓勵新產品示范應用,激發信息服務潛能。
6.做強未來高端裝備。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突破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超高速列車、下一代大飛機、綠色智能船舶、無人船艇等高端裝備產品,以整機帶動新技術產業化落地,打造全球領先的高端裝備體系。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補齊基礎元器件、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基礎軟件等短板,夯實未來產業發展根基。
(四)壯大產業主體
7.培育高水平企業梯隊。引導領軍企業前瞻謀劃新賽道,通過內部創業、投資孵化等培育未來產業新主體。實施中央企業未來產業啟航行動計劃,加快培育未來產業新企業。建設未來產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孵化基地,梯度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小巨人”企業。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快速發展,培育多元化的未來產業推進力量。
8.打造特色產業鏈。依托龍頭企業培育未來產業產業鏈,建設先進技術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行先試,結合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創建未來產業先導區,推動產業特色化集聚發展。創新管理機制,建設數字化的供應鏈產業鏈,促進創新資源匯聚,加速數據、知識等生產要素高效流通。
9.構建產業生態。加強產學研用協作,打造未來產業創新聯合體,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強化全國統一大市場下的標準互認和要素互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構建產品配套、軟硬協同的產業生態。
(五)豐富應用場景
10.開拓新型工業化場景。圍繞裝備、原材料、消費品等重點領域,面向設計、生產、檢測、運維等環節打造應用試驗場,以產品規模化迭代應用促進未來產業技術成熟。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加快推動產業鏈結構、流程與模式重構,開拓未來制造新應用。發揮中央企業豐富場景優勢,加快建設多元化未來制造場景。加快工業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興場景推廣,以場景創新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11.打造跨界融合場景。依托重大活動,實現前沿技術和產品的跨領域、綜合性試點應用,打造示范標桿。依托載人航天、深海深地等重大工程和項目場景,加速探索未來空間方向的成果創新應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打造綠色集約的產城融合場景。創新未來信息服務場景,加速形成普惠均等、便捷智慧的信息服務新范式。
12.建設標志性場景。定期遴選發布典型應用場景清單和推薦目錄,建立優秀案例和解決方案庫。引導地方開發特色化的標桿示范場景,依托場景組織高水平供需對接活動,加速新技術新產品推廣。鼓勵企業面向應用場景開展創新研發,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針對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建設早期試驗場景,引領未來技術迭代突破。
(六)優化產業支撐體系
13.加強標準引領與專利護航。結合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統籌布局未來產業標準化發展路線,加快重點標準研制。針對重點標準適時開展宣貫和培訓,引導企業對標達標,加速未來產業標準應用推廣。促進標準、專利與技術協同發展,引導企業將自主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相融合。完善關鍵領域自主知識產權建設及儲備機制,深化國際國內知識產權組織協作,構建未來產業高質量專利遴選、評價及推廣體系。
14.同步構筑中試能力。按產業需求建設一批中試和應用驗證平臺,提升精密測量儀器、高端試驗設備、設計仿真軟件等供給能力,為關鍵技術驗證提供試用環境,加快新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建設一批中試公共服務機構,提高工程開發、技術熟化、樣品試制、測試驗證等中試服務水平。
15.建設專業人才隊伍。大力培育未來產業領軍企業家和科學家,優化鼓勵原創、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環境。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探索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強化校企聯合培養,拓展海外引才渠道,加大前沿領域緊缺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
16.強化新型基礎設施。深入推進5G、算力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千兆光網等建設,前瞻布局6G、衛星互聯網、手機直連衛星等關鍵技術研究,構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聯、智能綠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引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服務未來產業,深化設施、設備和數據共享,加速前沿技術轉化應用。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向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融合賦能,發展公路數字經濟,加快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在中央科技委領導下,按照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要求,形成部際協同、央地協作的工作格局。以實施意見為指南,圍繞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專業領域制定專項政策文件,形成完備的未來產業政策體系。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推廣先進的典型案例,營造推進未來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加大金融支持。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帶動更多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金融財稅支持政策,鼓勵政策性銀行和金融機構等加大投入,引導地方設立未來產業專項資金,探索建立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優化風險撥備資金等補償措施。
(三)強化安全治理。堅持包容審慎的治理理念,探索跨部門聯合治理模式,構建多方參與、有效協同的未來產業治理格局。加強倫理規范研究,科學劃定“紅線”和“底線”,構建鑒別-評估-防御-治理一體化機制。引導企業建立數據管理、產品開發等自律機制,完善安全監測、預警分析和應急處置手段,防范前沿技術應用風險。
(四)深化國際合作。依托“一帶一路”等機制,鼓勵國內企業與研究機構走出去,深度參與全球未來產業分工。鼓勵跨國公司、國外科研機構等在我國建設前沿技術研發中心,推動國內外企業聯合開展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舉辦全球未來產業發展論壇等活動,組建未來產業國際創新聯盟。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合作,主動參與國際治理規則和國際標準制定,積極貢獻中國產品、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工業和信息化部
教育部
科學技術部
交通運輸部
文化和旅游部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
2024年1月1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