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機構 | 江蘇省人民政府 | ||
文件號 | 蘇政辦發〔2023〕45號 | 制發日期 | 2023-11-15 |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江蘇省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3年11月15日
(此件公開發布)
江蘇省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方案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當前,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持續發展,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經過多年發展,我省基礎研究取得長足進步,標志性成果不斷涌現,但仍存在基礎研究投入不足、頂尖科學家和高水平團隊較少、重大原創成果缺乏、評價激勵機制亟待完善等突出問題。為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署,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大幅提升我省自主創新策源能力,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特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扣“四個走在前”“四個新”的重大要求,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統籌推進,堅持前沿引領和重點跨越有效貫通,以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主線,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壯大基礎研究人才隊伍,構建基礎研究骨干網絡,增進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著力塑造拔尖人才牽引、重大任務帶動、基礎平臺支撐、包容生態滋養的建制化優勢,努力成為我國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和前沿科技突破先導區。
加強基礎研究工作,需要注重遵循規律,把握大科學時代特征,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大膽假設、認真求證,組織開展面向重大科學問題的協同攻關,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賦能科學研究,推動科研范式變革。注重問題導向,統籌科學發展前沿問題和重大應用研究理論問題,凝練基礎研究主流取向和底層原理,弄通戰略必爭領域和“卡脖子”難題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注重原創引領,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推進“從0到1”的重大原始創新,提出更多原創理論,產出更多原創發現,努力取得突破性、標志性、顛覆性成果。注重一體推進,統籌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協調發展,優化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全面提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開發、產業發展融通轉換效能。
到2025年,我省高水平構建起基礎研究體系化能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優秀青年科學家有機組成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在重要前沿科技方向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保持全國一流水平。省級財政基礎研究投入、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較“十三五”末實現“兩個倍增”,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比重達到5.6%左右,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入選者每年達30位左右,進入全球ESI前1‰學科力爭超過40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前沿科學中心、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重大平臺力爭達到50個。到2030年,我省基礎研究整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比重達到8%左右,若干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基礎研究支撐創新發展的源頭供給能力大幅躍升。到2035年,在若干前沿科技領域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基礎研究中心,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比重達到9%左右,造就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戰略科學家和頂尖青年科學家群體,產出一批促進世界科技發展的重大原創成果,有力支撐我省科技創新能力達到世界創新型國家和地區前列水平。
二、重點方向
(一)領域布局。
1.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
戰略性新材料。加強戰略性結構材料、先進功能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制備研究,構建跨尺度、多維度、極端環境原位表征平臺,提升前沿材料創新策源能力。重點方向:特種結構材料、高性能膜和催化材料、二維材料、超材料、氮化鎵及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特種纖維材料等。
集成電路。重點在新架構、新方法、新工具、新器件等方面形成重大突破,為超越摩爾定律提供原創理論和技術路線。重點方向:硅基異質集成芯片、碳基芯片、光電芯片、(超)寬禁帶半導體技術基礎、EDA設計技術基礎等。
量子科技。聚焦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精密測量等重要前沿方向取得突破。重點方向:量子材料、超導量子計算與固態量子模擬、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芯片、量子傳感與精密測量等。
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加快腦認知神經機制、腦疾病診治等重大技術變革,支撐腦啟發人工智能顛覆性技術發展。重點方向:腦認知原理解析、重大腦疾病發病機理與干預、類腦智能計算芯片、腦機接口等。
人工智能。重點研究引領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發展、深度學習的數學基礎理論,開展面向復雜環境的人工智能感知、認知、決策方法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形成人工智能新型原創理論,努力取得一批國際領先的重大成果。重點方向: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智能、群體智能、自主決策、內容生成等。
2.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
數學及其應用。重點研究基礎數學的前沿問題,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的數學基礎,復雜系統的分析、優化、博弈與調控,編碼與密碼學中的數學理論與算法等。
物態調控。在新型超導材料、低維量子材料、自旋電子學材料、拓撲物性調控、拓撲新材料、多原子體系及其異質結構等重要領域開展基礎理論、調控方法、材料制備等研究。
催化科學。開展表界面效應、化學鍵選擇性斷裂與重組、催化過程中能量傳遞等研究,發展催化劑可控和規模制備、手性天然產物和手性藥物催化等新技術。
生命體精準設計。重點研究新型基因編輯工具的作用機制與基因治療策略,基因元件、調控模塊及回路設計、組織器官構建的生物力學和結構基礎等,完善農業生物重要性狀遺傳改良及分子育種等生物育種理論基礎。
宇宙演化與深地深海。開展宇宙起源與演化研究,突破天體劇烈運動、數字地球科學、深地工程地質與巖土力學、深淵科學研究、深地深海裝備研發等領域相關基礎科學核心問題。
3.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
核心算法與未來計算。建立面向大模型的數據采樣、數據推斷等人工智能基礎理論與核心算法,構建通用人工智能元方法,增強核心算法實用性和新型計算系統安全性。重點方向:高效高精優化算法、基于AI的計算新理論、大數據與交互計算等。
未來網絡通信。探索全頻譜寬帶通信接入、分布式云網超融合等新型網絡通信體系架構和組網理論研究,攻克大規模網絡最優協同控制、網絡通信廣義功能安全等內生智能、內生安全重大科學問題,全面構建T時代網絡基礎能力和領先優勢。重點方向:網絡內生智能、普適協同通信、網絡內生安全等。
新能源與儲能。開展高效低成本規模化綠氫制取及儲運、鈣鈦礦/疊層光伏、水伏能量轉換、高能量密度儲能、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儲能、零碳排放能源系統等前沿科技問題研究,實現能源系統深度數字化和智能化。重點方向:零碳能源技術、變革性儲能、智能電網、智慧能源系統、深地熱能儲用等。
先進制造。突破工業軟件中核心算法與基礎架構、三維幾何引擎和約束求解器等核心組件、基礎零部件與制造工藝、智能裝配與服役可靠性等關鍵瓶頸,推動智能制造、極端制造進入國際領先行列。重點方向:基礎工業軟件、智能設計與制造、多材料增材制造、極端制造科學、機器人化制造、人—機—環境共融機器人等。
干細胞研究與器官修復。開展重大疾病防診治的干細胞精準化研究,重點解決干細胞命運調控、器官功能重塑、人類疾病干細胞模型等方面的基礎理論,探索精準醫學、再生醫學等醫療新策略與新模式。重點方向:干細胞調控與修復機制、器官穩態與功能重塑、類器官與疾病機制研究等。
靶標組與原創藥物發現。開展重大疾病精準防治和藥物新靶標發現及作用機制研究,針對心腦血管、惡性腫瘤、神經精神疾病、代謝性疾病等重大慢病,全面深入解析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學機制,發現具有重要影響的基因、酶、受體等生物大分子和相關調控通路,確定可被藥物干預的靶標組,構筑多靶標原創藥物研發新范式。重點方向:靶標組發現與功能確證、AI輔助藥物研發、智能藥物遞送、因患制宜治療手段創新及機制研究等。
合成生物學。開展前沿生物技術創新,加強生物體預測、合成與調控等核心理論研究,重點在基因組進化、基因回路和代謝通路設計等方面提出新理論、新方法。重點方向:基因回路設計合成、功能元件定向改造、代謝網絡精準調控、合成生物系統創建等。
碳中和前沿研究。著眼氣候變化與碳循環、生態環境與人類健康的互饋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研究碳捕獲、利用與封存以及生態系統碳匯鞏固提升等科學原理。重點方向:CCUS技術基礎、生態系統固碳機理和調控機制、低碳與零碳工業流程再造等。
(二)項目布局。
加強科學設計,完善資助機制,注重突出重點、梯次接續、體系優化。建立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同資助、共同組織重大基礎研究任務的新機制。以省級基礎研究計劃為牽引,實行領銜科學家負責制;設立“攀登”專項,長周期穩定支持青年拔尖人才提出原創學術思想;優選自由探索項目,支持自主選題開展顛覆性科學研究,著力構建省杰出青年、省優秀青年、省青年為主體的青年科技人才梯次培養體系。
(三)學科布局。
優化基礎學科設置,及時更新知識體系,加強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建設,支持一批新興學科發展,保護冷門學科,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加快形成一流基礎學科群,力爭在若干前沿方向取得突破。加強信息、工程、能源、材料等學科領域的基礎研究,著力解決核心科學問題。推動農業、生命健康等領域相關學科發展。鼓勵高校院所打破現有學科邊界,創新學科組織模式,組建學科集群。
三、主要任務
(一)建強高層次基礎研究隊伍。
1.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和頂尖人才。堅持戰略需求牽引,遴選頂尖科學家以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在重大科研項目上擔綱領銜,組織跨學科、跨領域、大協同攻關,每年組織實施一批前沿引領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到2025年,著力培育20名左右具有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的戰略科學家隊伍。(省委人才辦、省科技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造就“青年百人”拔尖隊伍。建立健全青年科技人才早期發現、早遴選和長期穩定支持機制,按方向選人、按人定項目,每年組織實施一批攀登項目,重點支持35歲以下、具有發展潛質的優秀青年科學家,給予5至8年長周期支持,建立動態調整和擇優滾動機制。到2025年,著力培育300名左右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青年拔尖人才。(省科技廳負責)
3.精準引培卓越科研人才。持續實施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專題,每年資助1000名以上優秀青年承擔省杰出青年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青年基金項目,潛心開展科學研究;深入實施卓越博士后計劃和江蘇特聘教授計劃,每年資助900名優秀博士后和150名左右特聘教授。深入實施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鼓勵采取特聘崗位、項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才,強化與各類人才計劃的協同聯動。到2025年,著力培育4000名左右卓越科研人才。(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構筑高能級基礎研究支撐平臺。
1.打造以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全力服務保障蘇州實驗室建設,設立“應用基礎研究特區”,打造全球材料創新高地。支持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牽頭承擔國家6G重大科技任務,深化6G超低時延、超高效率無線傳輸、網絡內生安全等基礎理論研究,力爭在6G“空時互換”傳輸理論、確定性接入和網絡數字孿生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創性、標志性的成果。支持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在基因挖掘與種質創制、前沿育種技術研發、突破性品種選育等方面取得新跨越。支持太湖實驗室在深海大型載人裝備、數值模擬仿真系統等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支持深地科學與工程云龍湖實驗室在深地工程地質與巖土力學、深地空間探測開發裝備研發等方面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積極推進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重組建設。高水平建設江蘇省實驗室聯盟。(省科技廳負責)
2.積極建設重大科研設施。支持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建設基于全新網絡架構的網絡試驗環境,開展新型網絡體系結構的基礎理論與組網核心機理等研究。加快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試驗應用,加快先進、新興動力循環能量轉換規律等研究。進一步提升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昆山中心綜合性能。支持納米真空互聯試驗站三期建設,預研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形成“探索+預研+建設+運行”接續發展良好格局。支持創新主體依托重大科研設施開展科學前沿問題研究。支持我省優勢科研單位參與國家高端通用、原創性科學儀器設備研制。(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設區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構建高水平基礎科研平臺。在物理、數學等領域支持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布局建設省基礎科學中心,打造我國相關基礎前沿領域的學術高峰。積極預研一批前沿科學的基礎研究中心。積極爭取高能物理、水資源等領域國家級研究中心落戶江蘇。提升江蘇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建設水平,加快推進信息超材料、氣候系統預測等國家基礎科學中心建設。鼓勵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聯合實驗室,加強面向行業共性問題的應用基礎研究。(省科技廳、省教育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高水平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
1.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積極推進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充分發揮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強化高等學校有組織創新,組建多學科交叉大團隊,完善跨院系跨單位協同創新組織機制。支持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推動更多高校和學科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實施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布局重大前沿基礎研究。(省教育廳負責)
2.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國家未來技術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發展,建優國家和省級“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深入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建強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試點專業。鼓勵和支持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高校專業規劃、教材編制、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踐實訓。(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推動高校與科技領軍企業建立創新聯合體,建好用好企業院士協同創新中心。積極參與國家“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計劃和“百校千項”高價值專利培育轉化行動,引導學科群、專業群與我省先進制造業集群緊密對接。充分發揮集成電路、生物育種等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作用。支持爭創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集成攻關平臺、學科交叉中心、部省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國字號”平臺。(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知識產權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建立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
1.積極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加大財政資金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的投入機制,構建以政府引導為主體、社會多元化投入為補充的基礎研究投入體系,確保財政用于基礎研究經費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確保財政基礎研究投入只增不減。(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統計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設立部省聯動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聯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資設立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聚焦變革性新材料、集成電路、量子科技、網絡通信安全等戰略必爭領域,吸引和集聚全國優勢科研力量,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省科技廳、省財政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大基礎研究社會化投入。支持南京、蘇州等有條件的地區、部門與省自然科學基金設立聯合基金,探索與企業聯合資助基礎研究的有效機制。推動金融機構構建全周期融資渠道有效支持基礎研究探索。鼓勵社會力量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落實好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稅收優惠政策。(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稅務局、人民銀行江蘇省分行,各設區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提高基礎研究國際化水平。
1.深入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加快推進“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實施,打造地球科學國際研究中心。鼓勵積極參與、探索發起相關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起國際聯合研究項目。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糧食安全、公共衛生等領域參與國際組織科技合作。(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2.拓展高水平國際合作交流。選派高層次人才、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等出國留學或進修,積極推薦優秀科學家在國際科技組織、學術機構、國際期刊任職兼職。舉辦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建好用好海智基地、離岸基地。建設一批國際聯合實驗室,加強與國際科技組織和國家科技類學會組織合作對接,探索外籍科學家在我省科技學術組織任職。推動建立國際通行的訪問學者制度。吸引外籍頂尖科學家牽頭或參與實施省基礎研究項目。(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商務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協、省外辦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塑造高品質創新生態。
1.加大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力度。建立基礎研究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銜接聯動機制。加快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原型制造、性能測試、二次開發、中試熟化等驗證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按照市場化方式設立支持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的天使基金。(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設區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進創新資源開放共享。著力推動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高質量建設省科學數據中心。強化科研設施和大型儀器對社會開放,健全后補助機制。加強基礎性、公益性的自然本底數據、種質、標本等科技基礎條件資源收集。(省科技廳負責)
3.建設一流科技期刊。做精數學、物理、醫學等基礎和優勢領域期刊,前瞻布局新興交叉和戰略前沿領域新刊。支持《化學與生物醫學影像(英文)》《量子材料(英文)》《高等學校計算數學學報(英文版)》《深地科學》《植物表型組學》等一批優秀期刊躋身世界一流期刊陣營。鼓勵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創辦高起點英文學術期刊。(省科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4.強化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建立完善學術管理制度,對重要學術成果發表加強審核和科技倫理審查。制定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具體實施細則。鼓勵學會社團制定學術道德規范,構建協同共治的科技倫理治理體制。(省科技廳、省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基礎研究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統籌協調和服務保障。強化部門協同和省市聯動,確保任務落地成效。重視科技安全工作。成立省自然科學基金專家咨詢委員會,發揮戰略咨詢作用。
(二)加大創新激勵。發揮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激勵作用,更大力度表彰基礎研究杰出貢獻人員。對自由探索和顛覆性技術相關行政管理和創新活動建立免責制度,營造允許失敗、寬容失敗的基礎研究科研氛圍。
(三)營造良好氛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建設一批國家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廣泛宣傳科學家愛黨愛國、勇于探索、獻身科學的生動事跡。加強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鼓勵高質量知識產權創造。鼓勵科學家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激發青少年科學夢想,營造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