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我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之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2022年,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縱觀全年,石化行業智能制造呈現三大特點:一是產業發展逐漸規范,石化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等建設指南相繼出臺,多個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相關國家標準發布;二是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夯實,支撐產業數字化轉型;三是智能制造理念在行業更加普及,多家化企入選年度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領航應用案例等。2022年是數字經濟全面發力的一年,是石化行業數字化轉型加速的一年,也是智能制造領域成果收獲頗豐的一年。
“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
2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4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加上已批復建設的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4個節點,八大算力樞紐節點正式開建,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也列入規劃,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至此全面啟動。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要進一步加大統籌力度,發揮政策疊加效應,一體化推進算力優化布局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提升八大算力樞紐的影響力和集聚力,牽引帶動全國算力一體化協同發展。一是要加強網絡設施聯通;二是要強化能源布局聯動;三是要支持技術創新融合;四是要推進產業壯大生態。
多位業內人士也表示,“東數西算”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工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支撐。隨著石油和化工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推進和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企業產生的數據量將不斷增加,對算力資源的需求也將隨之增長,“數”“算”分離正在成為許多企業的戰略選擇。
首個“雙頻5G+工互網”智能煉廠建成
6月21日,我國首個“雙頻5G+工業互聯網”智能煉廠建設項目在中國海油所屬中海煉化惠州石化煉廠建成投用,通過數字技術實現了傳統煉廠生產方式的更新迭代。
該智能煉廠由5G防爆智能巡檢機器人、5G+AR遠程協作、5G作業AI監護、數字化應用眾創生態等8個智能武器和1個生態組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最主要石化產品供應基地的穩定運轉保駕護航。該煉廠創新性地將雙頻雙制式融合5G專網和工業互聯網結合,融合700MHz與2.6GHz優勢,比原有4G網絡覆蓋范圍更廣、攜帶內容更多、傳輸速度更快。現在信號遇到障礙物,可以“穿過去、邁過去”,實現數據穩定、高速傳輸。
該煉廠石化廠區生產裝置應用的防爆智能巡檢機器人,能夠自動避障與智能爬坡,代替人工巡檢;員工佩戴AR眼鏡可實現與專家實景實時遠程“會診”;AI監護可實現靜動態、不間斷監護,自動識別有毒氣體等異常情況并傳輸現場數據。該項目投用后,生產數據自動采集率超過98%,設備預防性維修率達到97%以上,工廠監控成本降低30%,生產事故發生率降低80%,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決策準確性。
SSMTO項目首用國標實現數字化交付
6月,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完成聚丙烯裝置數字化交付測試并取得初步效果,實現神華陜西甲醇下游加工項目(SSMTO)在運行裝置反向數字化交付,龐大的數據庫可以通過一臺電腦進行存儲和調取。該項目采用AVEVA工程設計軟件,開創了國內煤化工企業應用國家標準實現數字化交付的先河。
據了解,本次數字化交付按照我國自2019年3月1日起實施的國家標準《石油化工工程數字化交付標準》,基于統一的AVEVA工程設計平臺,針對工具軟件、數字化交付平臺、三維模型等重要方面,對工程設計單位提出要求,填補了國內應用國家標準實現數字化交付的空白。
“此次數字化交付建立了三維可視化的數字檔案館,不僅實現企業工程數據查詢和改擴建資料重復利用,而且為打造數字孿生工廠提供數據基礎,也為后續煤化工項目建設提供了統一的規范化、數字化交付依據。”國能榆林化工機動工程部副經理孫福生說。
首個海洋油氣裝備制造智能工廠投產
6月26日,位于天津港保稅區臨港區域的我國首個海洋油氣裝備制造智能工廠——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正式投產。
該智能工廠總面積約57.5萬平方米,核心設施包括三大智能生產中心、七大輔助車間和八大總裝工位,設計年產能為8.4萬結構噸,擁有總長1631米、適合大型海洋工程船舶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停靠的優質碼頭資源。工廠應用先進智能生產設備共計400余臺套,實現了從材料入場到劃線、組對、打磨、焊接等車間預制流程的智能化,板材自動切割率達90%,甲板片自動焊接率達70%,總體生產效率較傳統模式可提升20%以上。
據海油工程董事長于毅介紹,該工廠大量應用5G、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通過分析和總結企業多年來在大型工程結構物方面的項目計劃、生產組織、車間執行等技術和經驗,實現了從項目管控、車間建造到廠區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將為海洋油氣裝備行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數字化智能化運營管理模式,推動企業運營管理向數字化轉型。
輪胎行業首個二級標識解析節點通過審核
8月24日,賽輪集團對外宣布,由賽輪(沈陽)輪胎有限公司承建的輪胎行業二級節點正式通過國家頂級節點審核。這是我國首個輪胎行業二級節點,也是我國首個完全自主可控且具有全球根節點管理權和代碼資源分配權的國際標準對象標識體系。
由賽輪集團建設的輪胎行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采用MA標識體系,標識前綴為“MA.10000.1118/”,目前已成功接入國家頂級節點,進入運行階段。
據賽輪集團信息中心副總經理丁明玉介紹,標識解析體系可以賦予機器、設備、產品乃至數字對象“身份證”,打通標識背后的數據鏈,進而打通物理世界和數字空間,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數據交互和流動,從而推動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輪胎行業二級節點成功接入國家頂級節點,既可為輪胎產業發展提供關鍵資源和基礎服務,也是推動行業標識解析系統與工業互聯網平臺融合發展的重要一步。
亞洲石化業最大智能立體倉庫中交
8月28日,由中國寰球工程有限公司總承包的廣東石化聚烯烴包裝廠房及倉庫歷時585天的建設順利中交。這是亞洲石油石化行業規模最大的智能立體包裝倉庫,也是中國石油第一套聚烯烴產品立體倉庫。
據介紹,聚烯烴包裝廠房及倉庫工程包括2座包裝廠房和3座35.6米高自動化立體倉庫,總建筑面積達52010平方米,共計68860個貨位,可存放約10萬噸聚烯烴產品。
該智能立體倉庫項目負責人表示,在智能管理系統(WMS)的控制下,聚烯烴包裝廠房及倉庫可實現智能化包裝、自動輸送、智能化儲存管理和自動化出庫,以及包裝、倉儲、物流的全面智能化、數字化、可視化,保證了每一袋聚丙烯和聚乙烯產品的可追溯性。該項目建設過程中,累計完成砼澆筑54223立方米,鋼結構安裝12774噸,消防管道安裝172千米,電纜敷設53千米,實現141萬小時安全人工時。
首個高含硫天然氣凈化裝置仿真系統建成
8月29日,普光氣田正式上線國內首個高含硫天然氣凈化裝置工藝仿真系統。
該廠工藝仿真系統為二維仿真系統,主要包含凈化裝置、硫黃尾氣工段、脫硫脫水工段等仿真模塊,適用于員工熟悉工藝流程、開停工方案掌握、典型設備單元操作和異常狀況處理等技能培訓,可培養操作員熟練使用DCS操作站的全部操作功能,是普光氣田打造現代化實訓基地的一項重要舉措。
該仿真系統與實際操作系統的仿真度達到100%,能進行“全流程+單工段”過程模擬、大型機泵模擬、點爐程序中對現場操作柱進行逼真模擬等,內置仿真裝置DCS畫面、現場畫面、SIS畫面、大型機泵畫面等共計150余張;評分系統中設置了開工、停工、正常運行和事故評分共計1000余步評分步驟,能滿足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和初級工等5個級別評定及新分配大學生培訓需求;員工可以利用業余時間輕松上網學習,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工學矛盾問題。另外,該仿真系統還創建了“仿真下車間或仿真到一線”模塊,培訓管理部門可以通過網絡直接下發培訓任務和計劃,實時監控培訓執行情況、實時統計和查詢培訓數據,實現仿真培訓信息化管理,進一步提升仿真培訓的管理效率與效果。
首個數字化轉型國家標準發布
10月3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國家標準GB/T 23011-2022《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數字化轉型價值效益參考模型》正式發布。該標準是我國發布的首個數字化轉型國家標準,對數字化轉型領域標準化建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該標準明確了數字化轉型的根本任務,即價值體系優化、創新和重構,并聚焦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效益“有哪些”“怎么創造和傳遞”及“怎么獲取”等問題,給出數字化轉型價值效益參考模型,系統闡釋了以價值效益為導向,將價值效益貫穿數字化轉型全過程的方法機制,幫助組織有效獲取數字化轉型成效,實現可持續發展。
該標準適用于創造、傳遞和獲取數字化轉型價值效益的企業,圍繞數字化轉型價值效益研發并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的企業,以及為組織開展數字化轉型提供服務的企業。業內人士表示,該標準是立足兩化融合發展過程中數字化轉型效益衡量這一關鍵需求研制發布的一項重要國家標準,對以標準引領兩化深度融合、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多家化企入選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試點
10月31日,工信部公示了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名單。此次試點示范圍繞“數字領航”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三大方向,共遴選出215個試點示范項目,多個涉化項目入圍。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首次提出“數字領航”企業方向,旨在樹立一批數字化發展的旗幟,推廣引領產業轉型的燈塔,帶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整體提升。據了解,該方向涉化項目包括鎮海煉化的煉化行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賽輪集團的橡膠輪胎行業數字化轉型領航企業、西安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的陜鼓綠色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平臺。
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方向涉化項目分別是株洲時代新材料的基于數字化的供應鏈協同與管控能力建設、三棵樹涂料的可視化和透明化的訂單交付閉環能力建設、中石油濟柴動力有限公司的動力裝備產品遠程運維服務能力建設、烏海中聯化工的數據集成智能管控生產能力建設。
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方向涉化項目分別是青海綠能數據有限公司的基于智慧能源中心的能源互聯網生態圈關鍵技術及應用、昆侖數智的夢想云助力油氣企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中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廠+智慧HSE”工業互聯網平臺等。
石化業智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發布
11月21日,工信部發布《石化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2版)》,目標是到2025年建立較為完善的石化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累計制修訂30項以上石化行業重點標準,基本覆蓋基礎共性、石化關鍵數據及模型技術、石化關鍵應用技術等方面;對于原油加工等細分行業,優先制定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生產、管理、服務等特有場景應用的標準,推動智能制造標準在石化行業的廣泛應用。
根據《指南》,石化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結構分為基礎共性標準、石化關鍵數據及模型技術標準、石化關鍵應用技術標準和細分行業應用標準等四部分,依次形成支撐。
《指南》提出,要充分調動產學研用各方力量,建設一批實用性好、操作性強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與團體標準。浙江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石化行業業務總監朱靈建議,在標準體系建設中實現自動化技術(AT)、信息化技術(IT)、工藝技術(PT)、運營技術(OT)和設備技術(ET)的全面融合,破解工程設計、工程建設、運營管理、運維服務全生命周期中單項技術間的隔閡,構建多元化技術融合基座。
(注:十大新聞按時間排序;本文年份日期如無特別說明,均為202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