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是一種工業上常見的氣體,也是化肥行業的基石。不過,一般來說,氨很難和清潔能源聯系起來。但是,在日本,政府和各大企業正在重新開發氨的應用,將其向清潔能源轉化,并逐步建立起氨能市場。
政府積極推動氨經濟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規劃,到2030年,日本需要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2013年的46%。由于對核能持謹慎態度且當地可再生能源的選擇很少,日本仍然需要依靠火力發電,而氨燃燒并不產生二氧化碳。據此,日本政府認為氨是一個可行的能源解決方案。
日本經濟產業省表示,日本的減排規劃可能會使日本每年的氨消費量增加兩倍,到2030年達到400萬噸。到2050年,日本希望將所有的燃煤發電廠的燃料全部轉換為氨,每年的氨消費量將達到3000萬噸。三菱瓦斯化學基礎化工部門總經理鈴木伸之表示:“在火力發電方面,氨可能是日本的救星。”
直到最近,氨似乎還不是一種應用范圍廣闊的化學品。它是一種易燃、有毒的氣體,在日本受到一些安全法規的監管。氨長期是主要的化肥和化學品原料,化工和航運行業的公司有豐富的儲運和處理經驗。在日本政府的資助下,日本一些化工企業已經開始了技術開發和示范項目,每個項目的投資都達到了數億美元。
清潔氨項目開始啟動
在政府推動下,日本清潔氨項目已經開始起步。2020年,沙特基礎工業公司(SABIC)與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NEDO)合作從沙特向日本運送了40噸藍色氨,以測試氨用于發電的可行性。2021年12月,三菱瓦斯化學、宇部工業、住友化學和三井化學宣布計劃在日本啟動清潔氨研究項目。
三井化學和宇部工業目前仍在日本生產常規氨。2015年,三菱瓦斯化學關閉了新潟工廠內的氨生產裝置,停止了日本國內氨生產,但仍在該工廠生產氨衍生物。2016年,三菱瓦斯化學投資印尼氨生產商Panca Amara Utama(PAU),于2018年開始投產,三菱瓦斯化學則開始向日本國內進口PAU合成氨工廠生產的氨。2021年,PAU開始了一項研究,通過捕獲生產過程產生二氧化碳的方式將該工廠生產的常規氨變成藍氨。
多年來,這4家公司都積累了氨安全生產、運輸和使用方面的專業知識。鈴木伸之表示:“我們多年來從事氨冷凍罐和高壓罐的操作和維護,對專業船舶和地下管道的操作有足夠的知識。”他表示,4家企業成員正攜手合作,在日本進口、生產和分銷氨方面追求規模經濟。他們還把目光投向了海外項目,那里的清潔氨生產成本更低。鈴木伸之表示:“我們希望在2030年前確保有競爭力的氨的穩定供應。要做到這一點,這些公司需要建立更多的基礎設施來處理氨。例如,當每年進口50萬噸氨時,我們至少需要兩個終端。僅為這些終端建造儲罐就將花費8000多萬美元。”
除了進口更多的氨外,日本化學公司也在探索本土生產綠氨。例如,旭化成公司希望利用剩余的可再生能源通過堿性電解工藝分解水來制氫氣。2021年8月,旭化成公司和工程公司日揮控股公司啟動了一個項目,展示如何使用10兆瓦的水電解裝置制造用于氨生產的氫氣,其目標是以模塊化的方式復制設置,以實現在日本或海外的商業規模生產。
除了在發電廠取代煤炭,氨還可以在裂解爐取代甲烷作為燃料。今年2月,三井化學與丸善石化、東洋工程和雙日機械共同啟動了該方案的可行性測試項目。三井化學表示:“考慮到碳定價和2030年清潔氨的預估市場價格,這項技術具有成本優勢。”這4家公司組成的財團計劃在三井化學大阪工廠內新建一座1萬噸/年的石腦油裂解爐,并在那里進行驗證測試,并將在丸善石化位于千葉的工廠建造一個更大的裂解爐進行驗證。三井化學表示:“如果日本國內乙烯生產商改用氨燃料,日本化工產業的碳排放量將比現在減少1040萬噸。”
研發制氨新工藝
除常規制氨路線外,部分日本企業還在研究氨的清潔制備工藝。東京工業大學的初創企業燕BHB公司開發了一種比傳統哈伯—博施制氨工藝在更低的溫度和壓力下合成氨的工藝。該公司表示,采用東京工業大學細野秀雄教授設計的催化劑,該工藝將溫度降低了約25%,壓力降低了75%以上。燕BHB公司首席執行官渡邊政宏表示:“對于在本地生產氨供本地消費的行業,這種設備可取代傳統方法,因為其所需的氫氣可以從水和當地的可再生能源中獲得。”
燕BHB計劃在其股東味之素公司川崎工廠內年產20噸氨基酸的裝置中測試該工藝。燕BHB公司設想,在生產氨基酸、化肥和其他化學品的工廠中建立大量的小型氨裝置,同時也可以在半導體工廠建立這種小型氨裝置,提供用于沉積氮化膜的氨。此外,燕BHB還計劃通過與日本政府、東京電力以及千代田工程等公司今年1月成立的氨能合資企業合作,實現燃料氨的大規模生產。
日本將氨轉化為燃料的道路將是漫長的。但鈴木伸之表示,多家公司和政府加入氨市場讓從業者感到鼓。鈴木伸之認為,是時候從更大、更宏觀的角度討論日本的氨市場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