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正在實施“一場未加掩飾的技術遏制”,采取無所不用其極的強力“組合拳”,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其實質是企圖控制全球產業鏈分工的制高點,圍堵中國價值鏈的高端攀升。我們需要認清美國技術遏華的背后邏輯,把握美國技術遏華的手段特征,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價值鏈高端攀升就是要通過科技創新切入全球產業鏈分工的關鍵環節。然而,當前中國價值鏈高端攀升正在面臨美國的技術遏制與堵截:從針對中國的關鍵技術和相關產品的出口管制,到將中國高科技企業列入制裁“實體名單”,到嚴格禁止中國在美國及其盟國開展技術并購,再到《2021年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的通過,美國不依不饒,步步緊逼,不斷升級技術遏華策略,圍堵中國價值鏈高端攀升。面對美國的遏華野心,我們應當積極應對。
美國采取技術遏華圍堵中國價值鏈高端攀升的邏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抓住了全球化產業分工的發展機遇,利用勞動力成本等比較優勢,從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低端環節切入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實現了較長時期的經濟高速發展,經濟實力快速躍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制造業開始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美國為保持其在全球價值鏈分工利益格局中的主導地位,對中國進行價值鏈縱向擠壓,圍堵中國價值鏈高端攀升。
第一,技術遏華根植于美國“吃獨食”的戰略思維。美國殖民資本主義思維的典型特征是“吃獨食”的霸道行徑。早在1882年美國就通過了《排華法案》,直到2012年,美國眾議院才全票通過《排華法案》道歉案并就這項歧視華人的法案向全體美國華人表示歉意。正當中國開始大力自主研發核心技術,從全球價值鏈低端環節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時,美國政客又故技重施,炮制出《2021年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這一新的“排華法案”,提出了系列技術遏華方案,試圖控制全球產業鏈分工的制高點,實現對中國制造業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可見,根植于殖民資本主義“吃獨食”特征的美國排華思維一脈相承。
第二,技術遏華是美國力保能夠重拾科技領先優勢的慣用策略。1945年7月,在二戰即將結束之際,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什撰寫了一份關于科學發展的專題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這篇報告提出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美國戰后建設的一個核心任務,成為美國科技政策的藍圖和里程碑,促成了美國政府對科學研究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投入。美國聯邦政府的科研投入占美國整體科研投入的比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一度高達2/3。2021年,美國國會再次沿用這一基本政策思路提出《無盡前沿法案》,旨在重新以政府力量提升科研實力,加快核心領域的重大創新與技術突破,應對中國“日益增加的全球影響力”,阻止中國價值鏈的高端攀升。
第三,技術遏華是美國忌憚價值鏈領先地位受到挑戰的具體體現。進入21世紀,美國在全球科技領域一枝獨秀的局面正在發生改變。與此同時,中國整體科技能力迅速提升:在通信領域,美國的摩托羅拉、朗訊以及英特爾都曾是全球重要的通信整裝設備提供商,但在5G時代,歐亞國家設備制造等領域后來居上,重要的5G整裝設備制造商名單中已沒有美國公司的身影。2015年中國研發投入總額超越歐盟28國;2019年中國PCT專利申請數量超過美國,且中國華為公司的5G專利數已較大幅度超過美國高通公司;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美國綜合排名第三,中國則快速躍升至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這些加劇了美國對中國價值鏈高端攀升的焦慮。
圍堵中國價值鏈高端攀升的美國技術遏華“組合拳”
高科技是全球價值鏈競爭的制高點。美國技術遏華的戰略目標是把中國鎖定在國際產業鏈分工的中低端,確保美國在全球價值鏈競爭格局中的霸權地位。與前任特朗普政府以“貿易大棒”作為開路先鋒、用“技術脫鉤”圍堵中國高端制造業崛起不同,美國國會參議院《2021年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的出臺,表明拜登政府在轉變策略,想通過立法形式開啟系統性技術制華,全面阻擊中國價值鏈的高端攀升。
第一,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對中國科技崛起進行拉網式圍堵。美國出于維護自身地位而強化霸權護持,總是濫用“國家安全”“價值觀”“意識形態”等借口,以貿易制裁、供應鏈管控、技術斷供、盟友圍攻、輿論抹黑等多種手段,頻頻對中國施以組合重拳,進行立體式打擊和科技霸凌,《2021年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主要由1個撥款方案和4個相互獨立的法案構成,包括芯片和5G緊急撥款方案、《無盡前沿法案》《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確保美國未來法案》以及《2021年應對中國挑戰法案》。大部分政策措施直接指向阻止中國的高端科技創新,涉及產業發展、貿易政策、外交國防、教育醫療等方面,是一套高度細化的圍堵中國價值鏈高端攀升的戰略。
第二,實施“小院高墻”戰略,瞄準中國“卡脖子”技術進行精準打擊。拜登政府上臺后,采取技術斷供、卡脖鎖喉等手段,不惜代價獲取有關產業高端技術的最大化競爭優勢。《2021年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則進一步建立核心關鍵技術清單,確保美國在關鍵技術上領先“兩代”,聚焦芯片、(O-RAN)5G、人工智能、空間技術等10個關鍵技術領域,瞄準中國的“卡脖子”技術及產品,并強調支持基礎科學發展,加強理工科人才培養。在政策支持上,美國政府強化對關鍵技術領域撥款、補貼,要求相關機構加強對中國企業與產品進行嚴格審查,限制有關的美國企業和中國公司進行貿易等。美國新的一套遏華方案,預示著美國為確保在高科技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從對中國科技的“大院籬笆”式全面封鎖轉向針對關鍵核心技術的“小院高墻”式精準打擊。
第三,聯合盟國圍剿中國,利用強大的盟友陣線編織對華“科技封鎖網”。美國竭力提升自身在國際組織和多邊論壇的領導力,推進“印太戰略”、擴大與印太盟友的多方面合作,建立以美國為首的強大“抗中聯盟”,聯合盟友利用法律規則及標準的制定和解釋,不斷加高關鍵核心技術封鎖壁壘,限制盟友圈外國家之間的技術交流和貿易往來,編織對華“科技封鎖網”,并配合以“立法+投資”的方式和“補貼+保護”的手段,試圖在一些科技前沿領域將中國“擋在門外”,并提升自己核心科技競爭力,主導重構全球價值鏈體系。美國的做法體現了其逆全球化思維與零和博弈的遏華策略,預示對抗中國的手段由“單邊制裁”轉變為聯合盟友進行“戰略封鎖”。
美國以技術遏華圍堵我國價值鏈高端攀升的破解之策
美國對中國高端科技創新打壓持續升級,不僅表明美國對待中國的發展正陷入戰略焦慮,而且表明美國已經形成在關鍵科技領域遏制中國發展、阻止中國制造業價值鏈高端攀升的集體思維。面對咄咄逼人的美國技術遏華態勢,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要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以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應對這場挑戰。
第一,繼續保持我國戰略定力。中美戰略競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比的是耐力、定力和實力。
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緊緊抓住機遇,及時確立發展戰略,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超前謀劃,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二是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面對美國政府的高壓打擊態勢,要扎實推進科技強國戰略,避免發展節奏被打亂、發展勢頭被打斷。
三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優化創新體系,整合科技資源,構建和強化以國家實驗室、國家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聚焦關鍵領域和前沿重點方向攻堅克難。
四是制定相關配套法律。可以借鑒“立法+投資”“補貼+保護”等做法,從知識產權保護、產業鏈與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安全等方面綜合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對美國的拉網式圍堵進行反制。
第二,構建局部領先優勢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構建局部領先優勢實現重點突圍。
一是采取“非對稱”戰略。“技術追趕”只能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只有主動選擇某些優勢領域重點投入,集中資源搶占部分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才能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形成非對稱反制能力。
二是要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動態清單。根據科技前沿的最新發展和競爭焦點的變化,對我國科技發展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的關鍵問題、堵點問題,進一步細化和具體化,把美國“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攻關清單,從謀篇布局走向精準施策。
三是集合精銳力量進行攻關。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我們要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營造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環境,在關鍵領域打造國際一流水平的創新團隊。
第三,以開放合作應對美國的圍剿封堵。全球分工背景下,創新全球化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們需要“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
一是以“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更高水平開放合作。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從產能合作向科技合作深化,從共享沿線國家低端生產要素資源向共享沿線國家高端研發要素資源不斷深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破解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的科技圍剿。
二是主動尋求與歐盟國家的合作。美國拉攏歐洲國家制衡中國,但美歐并非“鐵板一塊”,中歐之間合作仍有較大彈性空間,我們可以從企業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為突破口,尋找中歐高科技企業之間的合作共贏路徑。
三是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規則的制定。現代的科技競爭首先就是標準的競爭,要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利用自身的大國市場優勢,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規則的制定,利用國際標準和規則話語權加強與國外高科技企業及組織的合作。
第四,發揮財政對科技發展的支撐作用。
一是形成持續穩定的基礎研究財政投入機制。要加大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
二是集中財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集中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三是改革科技投入考評體系。“卡脖子”技術的突破,需要集中、持續、差異化的投入,這就要讓各級干部從滿足統一考核指標而分散投入的短期政績觀中走出來。
四是創新財政支持方式。對于“卡脖子”的重大基礎攻關項目,國家應當集中財力直接投入;對于產業化潛力大的攻關項目,利用財政引導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共同投入;對于企業主動投入的前沿科技創新項目,國家財政應當在打造應用場景、改善營商環境、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