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晚間,歐盟碳關稅(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在歐盟理事會獲得通過。法總統馬克龍在其個人社交賬號上公布此消息。作為世界上首個以碳關稅形式應對氣候變化的提案,將對全球貿易產生深遠影響。
據悉,15日在歐盟理事會的經濟與金融事務委員會(ECOFIN)的會議上,歐盟27國的財政部長采納了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法國的碳關稅提案。這意味著歐洲各國支持采取碳關稅措施。
法國倡導的歐洲理事會采納一個擱置爭議的方案——將CBAM最具爭議的三個棘手問題都留待以后另行解決:1、歐盟產業獲得的免費排放配額的退出時間表,2、CBAM的收入分配方案,3、歐盟出口產品的碳成本“退稅”。可以看出,法國作為歐洲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急于推動完成CBAM立法。有分析認為,法國希望能夠在4月份總體選舉前推動歐盟各國在歐洲理事會內部就CBAM達成妥協,形成一致立場。排除上述三個爭論不休的問題非常有助于歐洲理事會內部達成一致意見。
這份“主席案文”在其他方面并沒有改動歐委會提出的CBAM方案:產品范圍仍限于水泥、電力、化肥、鋼鐵和鋁;只承認出口國的“顯性碳價”(可用于抵扣碳關稅);只對直接排放征稅;碳關稅由歐盟各成員國執行(不設歐委會層面的統一執行機構)。
這一進展并不意味著歐盟碳關稅已經走完立法程序。它意味著繼歐委會之后,歐盟理事會也形成了自己的碳關稅方案。歐洲議會的方案預計在今年7月確定。然后就進入三方協商階段,以得到最終通過的法律文本。
對我國的影響
分析人士指出,歐盟碳關稅政策預計從2023年開始實行,這將對溫室氣體排放量高的企業帶來重大挑戰。波士頓咨詢(BCG最新研報深入分析了歐盟碳關稅對重點行業的經濟影響,發現碳關稅對行業利潤的侵蝕影響可高達40%,而且整個產業鏈上的企業都將感受到成本增加帶來的影響。碳關稅還可能改變出口歐盟企業的競爭優勢。
以鋼材行業為例,中國鋼材企業因為碳排放較高,出口歐盟需要繳納高額的碳關稅,相較于其他國家碳效率更高的鋼材企業而言,中國出口鋼材的成本優勢將會縮小。此外,歐盟現在已經要求企業評估、報告、計算產品的碳足跡成本,在全球減排壓力倍增的情況下,歐盟可能很快會對向歐洲出口產品的企業作出同樣要求。在全球低碳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應該積極響應,鞏固市場競爭力。
資料顯示,中國的能源結構,“富煤、貧油、少氣”,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國,2020年能耗折合標準煤將近50億噸,碳排放將近100億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家,占全世界碳排放28%左右,我們的碳排放超過了“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排放的總和,大約是美國的2倍,歐盟的3倍。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近期指出,我國煤炭消費占比仍然超過50%,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是發達國家的2.1倍,而我國單位能源碳排放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
另一面,利好中國新能源產業特別是光伏、風電產品。SolarPower Europe 的最新報告《2021-2025年歐盟太陽能市場展望》顯示,2021年是歐洲太陽能行業又創紀錄的一年。2021年,歐盟估計將有25.9GW的新光伏裝機容量并網,比2020年19.3GW增長了34%,并且打破了十年內21.4GW的最高記錄。
機構數據,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研發與制造大國中國2021年出口了40.9GW的組件到歐洲市場,相較前一年的26.7GW同比成長了54%。受惠于能源轉型趨勢,歐洲持續維持最大的組件進口市場,全球占比46%。主要的國家包括了荷蘭、西班牙、希臘、葡萄牙、波蘭和德國,都達到了GW級以上的進口量,其中荷蘭為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國,全年總量來到了23.8GW。
相對于傳統能源,光伏、風電、氫能均為二次能源,不受材料、空間、資源的影響,且由于光伏、風電已經具備經濟性,特別是在歐洲地區,各國人民對新能源的使用意愿較高。
而在3月8日SolarPower Europe 官網發布了題為“RePower EU with Solar: The 1TW EU Solar Pathway for 2030”的信息顯示,歐盟委員會副主席Frans Timmermans提出一項能源戰略,旨在盡快將歐洲與俄羅斯天然氣分開,同時保護公民免受痛苦且日益嚴重的能源價格沖擊,到 2030 年,歐洲的太陽能容量將達到 1 TW。此前,Solar Power Europe發布的《2021-2025歐洲光伏市場展望》顯示,截至2021年底,歐洲累計光伏裝機為164.9 GW。如果歐洲碳稅得到全面通過,1TW目標將會被實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