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全球貿易在重重困難中艱難復蘇,在上一年疫情重創下的較低起點上表現出強勁增長勢頭和較強韌性。展望2022年,全球貿易雖顯露出進一步增長的曙光,但仍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和下行風險。
貨物貿易復蘇更為強勁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盡管繼續受疫情影響,但2021年全球貿易增長勢頭強勁并達到歷史新高。預計2021年全球貿易額將達到約28萬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23%,與疫情前即2019年水平相比增長11%。2021年幾乎所有主要經濟體的進出口貨物貿易均高于2019年水平。預計2021年全球貨物貿易將達到22萬億美元的創紀錄水平,服務貿易額將達到約6萬億美元,略低于疫情前水平。
據世貿組織報告,2021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增長10.8%,2022年將增長4.7%。貨物貿易創歷史新高的增長反映了2021年貿易擴張的力度,以及疫情在上一年對全球貿易沖擊的深度。
2021年貨物貿易比服務貿易復蘇更為強勁,是所有主要經濟體貿易的共同特點。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服務貿易仍低于或接近2019年的水平。相較而言,中國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增長保持相對穩定,仍處于較高水平。
2021年國際貿易的積極趨勢主要得益于需求強勁復蘇、各國疫情限制措施減弱、各國推出經濟刺激方案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在疫情危機繼續破壞現有供應關系時,全球貿易在維持各國獲得商品和服務方面繼續發揮關鍵作用。雖然疫情導致國際貿易流動收縮,但全球供應鏈仍能保證基本醫療用品等的跨境流動。
多重因素抑制貿易增長
2021年下半年開始,一度強勁的全球經濟復蘇放緩,進而使全球貿易增長勢頭相應放緩。
2021年下半年,一些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低于預期,包括歐盟國家在內的許多經濟體繼續受到疫情干擾,加之各國出現商品價格上漲和通貨膨脹壓力等,對國際貿易流動產生不利影響,拖累經濟復蘇并影響貿易增長景氣。
2021年經濟復蘇帶來的巨大需求增加了全球供應鏈壓力,而燃料價格上漲又進一步加劇了供應短缺和運輸成本上漲,集裝箱短缺以及運費飆升、海運不暢、港口擁堵和碼頭貨物積壓等現象出現。全球供應鏈受阻和運輸成本高企,對全球貿易持續產生負面影響。
自疫情暴發以來,全球半導體出現短缺。半導體行業一直面臨需求激增和持續供應緊張等不利因素,進而擾亂了許多行業尤其是汽車行業的發展,一些重要行業因此在2021年出現疲軟跡象。
各國與疫情有關的貿易限制政策措施影響國際貿易流動性。據世貿組織數據,各國在實施與疫情相關的新的貿易限制措施方面總體表現克制,而且這些措施正在逐步取消,但大量積累且未廢除的限制措施仍在影響著價值約1.5萬億美元的貿易商品,占世界進口的近9%。各國在疫情暴發后實施的117項出口限制中,有45項仍然存在,涵蓋藥品、其他醫療用品和個人防護設備等,影響疫情應對和疫苗生產分配。
地緣政治因素和區域貿易協議影響全球貿易模式。一些主要經濟體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對國際貿易流動繼續產生重要影響。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等區域貿易協定的實施也將影響全球貿易模式。
加強多邊和區域貿易合作
2022年的全球貿易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和下行風險。世貿組織報告指出,從中長期看,以貿易高度聯系為特征的當今全球經濟更容易受到自然和人為災害沖擊。諸多風險相互作用,將對經濟貿易以及社會環境產生連鎖影響。
從短期看,下行風險包括區域差距、服務貿易繼續疲軟以及部分國家疫苗接種率落后等,其中疫情走向是全球貿易前景的最大威脅。此外,債務負擔隱憂猶存。在疫情危機期間,各國政府為維持經濟而增加借款,隨之而來的利率和償債義務上升及全球通脹壓力,給許多國家尤其是財政政策空間有限的發展中國家帶來持續的金融不穩定風險,并將對投資和國際貿易流動產生不利影響。
穩定全球貿易體系,推進貿易更包容、更多樣化和更具韌性,將是未來一個時期全球貿易的發展方向。世貿組織正在就漁業補貼、電子商務、貿易便利化、服務、投資、農業和中小微企業等事項進行多邊談判。
重振國際合作對維護多邊貿易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世貿組織認為,一些國家應調整旨在鼓勵生產回流和取消貿易一體化的政策,避免因這些政策降低國民經濟效率并最終推高貨物和服務的價格。鑒于公共債務和財政赤字可能對經濟增長和貿易造成壓力,各國應采取穩健的財政政策措施,以維護經濟金融穩定。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大宗商品依賴頑疾,也是全球貿易體系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