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中國是世界上肥料消費大國,但同時也在向全球糧食主產區大量出口肥料。
據海關數據統計,2021年1—10月,中國共出口各種肥料2934.1萬噸,同比增加25.7%。而2020年全年各種肥料的出口總量為2917萬噸。
今年前十個月,中國肥料的出口目的國家(或地區)達160個,集中在主要農業生產大國和中國主要農產品進口來源國。從肥料出口量看,巴西第一、印度第二,這兩國占出口總量的35.3%。
與此同時,巴西是中國最大的農產品進口來源國,印度是中國最大的大米進口來源國和主要棉花進口來源國。
糧食的“糧食”在全球的分布
肥料,被稱為糧食的“糧食”,是農戶用于農業生產,為作物生長提供所需養分、調理土壤環境為主要功效的物料,包括無機肥料和有機肥料。
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亞洲一舉超越北美洲成為世界最大的化肥主產區以來,世界化肥生產區域的分布整體保持不變,亞洲一直是世界化肥生產的第一大區域,北美洲位列第二,歐洲緊隨之后。
2005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氮肥生產國。中國與俄羅斯、美國、印度是全球主要的尿素及合成氨生產國。磷酸鹽全球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但不同國家的經濟和礦產開發能力不同影響其產量。中國的磷肥產能約占全球40%,產量占全球磷肥產量35%,產能產量均位列世界首位。其他磷肥生產大國有摩洛哥、沙特阿拉伯、美國、俄羅斯。
鉀肥的生產較為集中,主要分布于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東歐的俄羅斯和白俄羅斯,以及亞洲的中國。加拿大、俄羅斯分別是全球排名第一、第二的生產出口國。中國鉀肥開發主要在青海,其他地方也有一定鉀礦資源,但品質差,開采經濟性不高。
關于中國已形成的在向全球糧食主產區大量出口肥料的同時,再大量進口糧食、棉花的格局,跟全球產業分工及各國工業體系有關。
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研究總監林國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方面農業生產需要大量化肥,特別甘蔗、稻谷、玉米、棉花,化肥需求量大。以尿素為例,平均每畝甘蔗需要50-100公斤,玉米需要30-50公斤/畝,大豆需要15-30公斤/畝。當然,實際化肥施用量除了跟作物品種有關,還跟耕地的肥力、肥料利用率有關。
另一方面,由于煤炭、油氣化工及化肥礦產開產水平落后,印度、巴西,東南亞及非洲都是主要的化肥進口國家或地區。
從供不應求到大量出口
在成為世界上肥料出口大國之前, 中國也曾經歷過化肥供不應求的階段。直至2000年,中國化肥工業自給自足局面才初步形成,肥料產業體系基本成型。
數據來源:布瑞克咨詢
2005—2015年,化肥施用量與糧食產量呈現較為一致的增長趨勢,都是逐步遞增。也正是從2004年開始,在中央一號文件的加持下,中國糧食總產量掀起了“十八連豐”的序幕。
值得關注的是,從2004年開始,化肥產量就超過施用量。2010年-2015年,化肥產業產能過剩問題開始凸顯。到2020年,化肥產量為5496萬噸,較2015年的7432萬噸,下降26%。在2020年,中國也順利實現了化肥減量增效“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達到40%以上”的預期目標。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化肥產品的減量增效,使得傳統大路貨銷不出去,能提高利用率改善品質的新型肥料開始備受青睞,促使企業不斷升級產品。
對比來看,中國肥料出口量的增長頗為搶眼。2002年,化肥出口134萬噸。2020年,就達到了2917萬噸。這意味著,不足20年的時間,中國化肥出口量就增長接近21倍。
上述業內人士稱,出口主要是為了平衡淡旺季生產,降低裝置運行成本。
天然氣是氮肥的重要原料,今年以來,受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的影響,化肥價格大幅上漲。與此同時,10月11日,中國海關總署發布《公告》,從10月15日起,將對化肥出口實行嚴格的法檢。法檢比商檢更加嚴格,且時間更長。
金正大國際副總裁、IFA執行董事翟際棟認為,肥料行業是能源資源消耗高、環境影響大、碳排放總量大的高敏感性行業,平抑產能和滿足國內市場供應是必須兼顧的,減少出口是減輕能源、資源供應壓力和減少環境影響的有效措施。
他指出,隨著海關法檢政策的逐步落實和各地海關行動的展開,化肥出口會大幅減少,國內肥料價格也會應聲進入下降通道,可能會出現價格拐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