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機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
文件號 | 發改振興〔2021〕1454號 | 制發日期 | 2021-10-14 |
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在具備條件的老工業城市建設一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和示范園區。“十三五”時期,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國家開發銀行先后支持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建設了20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先后印發了16份支持示范區改革創新的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有支持政策、有專項資金、有年度評估、有表揚激勵的政策體系。為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有關部門對“十三五”時期示范區建設的典型經驗做法進行了總結,現予以通報表揚,鼓勵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結合實際,認真學習借鑒。
一、堅持集聚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優勢
老工業基地振興,產業振興是主攻方向。“十三五”時期,各示范區以產業振興為重點,堅定不移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支持重點產業鏈發展,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
(一)加快延伸拓展產業鏈,提高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河北省唐山市按照“降總量、提品質、延鏈條、增效益”模式,實施鋼鐵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育鏈行動。山東省淄博市做好“優存量”和“擴增量”兩篇文章,實施“四強”產業攀登計劃,推動新材料、智能裝備、醫藥、電子信息等產業快速發展。安徽省銅陵市圍繞全產業鏈發展思路,構建“銅冶煉-銅深加工-銅高端產品研發”等產業相互融合、一體多元的完整產業鏈。湖南省株洲市探索“標準引領+會展經濟+清潔改造”的陶瓷發展模式,形成集陶瓷材料、陶瓷制造、陶瓷機械、陶瓷顏料等于一體的產業集群。四川省自貢市推動形成“鹽鹵-工業鹽-新材料”產業鏈,建設川南新材料產業基地。
(二)以龍頭企業為牽引,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山西省長治市推動能源企業向發展新能源轉型,形成“硅礦—工業硅—多晶硅—單晶硅—電池片—太陽能組件—光伏發電”產業鏈體系,光伏玻璃、太陽能光伏全產業鏈規模位居省內第一。遼寧省沈陽市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實施華晨寶馬新工廠等重大項目,做大做強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業,培育千億級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湖南省株洲市依托龍頭企業打造軌道交通產業集群,軌道交通產品遠銷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軌道交通牽引設備交流傳動和控制系統產品占國內市場份額約80%,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集群在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中勝出,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四川省宜賓市依托龍頭企業開展產業鏈招商,積極構建動力電池主體、電池結構件、電池材料、電池回收循環利用以及動力電池科技研發全產業鏈,截至2020年底,已吸引29家相關企業落戶。
(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遼寧省沈陽市、大連市、吉林省長春市積極落實與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建立年度推進機制,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廣東省韶關市充分發揮省內對口幫扶機制,積極推進“廣韶同城”和“深韶對接”,推動產業合作共建,實施莞韶共建產業園。湖北省黃石市積極對接武漢光谷,發展電子信息配套產業,實現了電子信息產業的從無到有。湖南省婁底市積極融入長株潭都市圈,探索與長株潭建立產業聯盟,200多家企業與長株潭開展產品配套合作。江西省萍鄉市抓住沿海地區梯度轉移機遇和湘贛邊區域合作機遇,采取“政府+企業”共建模式,為落戶企業量身定制標準化廠房,建設200多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增強產業承載能力,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四)立足資源稟賦,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吉林省吉林市依托冰雪資源,按照“冰雪旅游—文體旅融合—先進冰雪裝備制造”的發展路徑,大力發展冰雪產業。廣東省韶關市堅持差異化發展定位,積極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花瓶子”。四川省自貢市積極挖掘“鹽龍燈”歷史文化資源,建設自貢方特恐龍王國,做大做強“自貢燈會”品牌,建設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貴州省六盤水市立足山地資源優勢,打造獼猴桃“噸產園”、刺梨“千斤園”、茶葉“萬元田”,形成全國最大的刺梨基地、全省最大的獼猴桃基地。
二、堅持創新驅動,提升轉型升級內生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老工業基地提高發展活力和競爭力的關鍵。“十三五”時期,各示范區加快建設創新平臺、強化創新研發、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優化創新體制機制、激發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形成了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引領的產業轉型升級動力機制。
(一)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遼寧省大連市圍繞新興產業發展,建設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大學能源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干細胞與精準醫學研究院等平臺。吉林省長春市構建以一汽、吉大和中科院光機所、應化所為代表的大企、大學、大所產學研創新聯盟,推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幅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三位。山西省長治市與國內外160多個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聯系,攻堅深紫外LED、超級碳纖維、碳化硅三代半導體材料、氫儲存等一批關鍵技術。山東省淄博市圍繞“卡脖子”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建立“企業出題、高校院所破題”的產學研用合作模式,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居山東省第一位,2020年引進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4.5萬人。河南省平頂山市推動建立“高校院所+技術平臺+產業基地”的創新鏈條,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工程,建設煉焦煤資源開發及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省自貢市緊扣產業鏈布局創新鏈,與浙江大學合作建成浙大自貢創新中心和眾創空間,與清華大學、四川理工大學開展創新戰略合作,建設成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
(二)完善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培育吸引科技人才。遼寧省鞍山市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初步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平臺支撐、機制創新”的技術技能人才雙元培育體系。安徽省銅陵市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和規上工業企業創新行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43%,“十三五”期間高新技術企業增長約75%,成為“科創中國”首批試點市。重慶市永川區堅持“打好職教牌、改變一座城”,優化整合壯大17所職業院校,每年培養技術技能人才4萬人以上,學生年均就業率保持在96%以上。四川省宜賓市將應用型高等院校建設作為聚集人才的引擎,整體規劃大學城和科創城,截至2020年底,在宜高校總數達12所,在校大學生人數7萬余人,建成省級以上研發(孵化)平臺106個,培育50家以上產教融合示范企業。
(三)加快培育發展數字經濟,促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北京市石景山區利用區域資源稟賦,培育發展虛擬現實產業,成立工業互聯網產業園和北京城市大數據研究院,開展產業轉型升級“十大”攻堅工程。遼寧省沈陽市實施數字沈陽、智造強市三年行動計劃,入庫智能升級項目110個,新建5G基站2360個,建設“星火鏈網”沈陽超級節點。山東省淄博市出臺支持政策,積極布局工業互聯網等11條新興產業鏈,全市上云企業累計超過1萬家,培育智慧工廠35家,智慧車間327個。河南省洛陽市建成全省唯一的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1+6”工業互聯網平臺建成投用,在2020年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發展質量評價中,洛陽高新區裝備制造示范基地獲評五星示范基地。河南省鶴壁市統籌發展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在現代農業大數據、社區數字服務、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形成新業態。廣東省韶關市高標準建設韶鋼智慧中心,實現5公里以上跨工序、跨區域、遠距離、大規模集控,打造世界首個貫通鐵鋼軋全流程的一體化中心。湖北省襄陽市深入開展“千企登云”行動,實施智能制造和智能化改造,建設數字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和機器換人示范企業。湖南省湘潭市促進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流程數字化覆蓋率超過85%,華菱湘鋼智慧鋼鐵解決方案獲評2020年行業優秀解決方案。
三、堅持產城融合,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建市早,工業區和礦區分布集中,城市功能亟待完善。“十三五”時期,各示范區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融入經濟區和城市群建設,深入開展城市更新改造,提高人口和經濟支撐能力,構建了產城融合發展的有效方式,為地區經濟發展和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一)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培育壯大市場主體。遼寧省沈陽市積極支持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建設,深入推進“管委會+平臺公司”改革,建立畝均效益綜合評價機制,推動“標準地”改革,截至2020年底,共引進華晨寶馬等重點項目362個,總投資1200多億元。吉林省長春市研究制定省級支持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建設的專項政策,單列土地年度計劃指標,2020年引入重大項目19個。江蘇省徐州市依托開發區培育壯大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國家工程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江蘇省特種機器人等技術平臺加快建設,2020年徐州經開區綜合實力躍居國家級開發區第24位。河南省洛陽市依托裝備制造業基礎,布局建設高端裝備、智能制造、大數據、軌道交通等“六大產業園”。湖北省襄陽市支持高新區建設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20億元,在國家級高新區中綜合實力躍居第29位。
(二)持續完善體制機制,優化城市發展環境。山西省長治市推進工業用地改革,從2021年起所有新增工業項目用地都以“標準地”方式供應,將項目施工“三通一平”以及節能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等納入“標準地”前置條件,企業拿地即可入場施工。遼寧省沈陽市依托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將國企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東北制藥集團三項制度改革、沈陽機床綜合改革、沈鼓集團股權結構優化改革等對沈陽產業轉型升級產生積極影響。山東省淄博市推行行業綜合許可“一證化”改革,在全省率先開展全領域“無證明”城市建設,免提交證明事項超過1.3萬項。湖北省黃石市在全省率先開展企業投資項目“先建后驗”改革試點,精簡報建事項、開展多圖聯審、簡化竣工驗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三)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北京市石景山區將工業遺產保護和城市更新改造有機結合,全力籌辦北京冬奧會和中國服貿會,創新工業建(構)物改造利用審批模式和審批流程,建設新首鋼國際人才社區,釋放首鋼老工業區轉型發展動力。江蘇省徐州市積極探索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在全國首創“基本農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村莊易地搬遷”五位一體綜合治理模式。湖北省黃石市在關停露天采石場、沿江小碼頭、高耗能廠礦的基礎上,加強工業遺產再利用和礦區生態恢復,推動“工業銹帶”向“生活秀帶”轉變。湖南省株洲市實施老工業區企業關停與土地收儲、搬遷轉型、人員安置、污染治理和園區建設“五個同步”,全面完成清水塘老工業區企業關停搬遷,實現生態保護、城鎮化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機統一。
四、堅持綠色轉型,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老工業基地重工業和能源資源產業集中,節能降碳任務艱巨。“十三五”時期,各示范區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推動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高人居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一)促進能源資源循環節約集約利用。黑龍江大慶市加大協調力度,支持石油石化企業加快低效氣井開發,組建油氣資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安徽省銅陵市全面開展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快資源綜合利用,強化尾礦、磷石膏等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建成全省唯一的國家“無廢城市”試點市。四川省自貢市積極布局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集群,東鍋公司完工世界最大干煤粉輻射廢鍋氣化爐項目,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1/3。貴州省六盤水市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對產業“存量”實施循環化改造,對“增量”進行循環化構建,全面推進煤炭、電力、鋼鐵等傳統產業綠色轉型。
(二)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北京市門頭溝區關閉全部270家鄉鎮煤礦,結束了北京千年采煤史,先后實施永定河綜合治理、百萬畝造林綠化、廢棄礦山修復等生態保護重點工程,鑄牢首都西部生態屏障。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出臺綠色礦山建設條例,計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截至2020年底完成露天煤礦治理復墾面積2萬多公頃。吉林省松原市統籌推進查干湖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退耕還濕1400多公頃,查干湖水質提升至四類水體,2020年接待游客187.6萬人。湖北省黃石市把長江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在做“減法”的同時也做“加法”,引導全市模具鋼企業達標升級、退城入園,實現模具鋼產業華麗轉身。
(三)因地制宜發展新能源產業。江蘇省徐州市以生態修復為重點,同步對宕口、礦坑、裸巖和斷崖實施生態修復,支持依托采煤沉陷區建設光伏發電基地。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制定清潔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方案,將采煤沉陷區發展光伏發電列為重要內容。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支持對16萬畝荒漠化土地實施生態治理,創建了“上方光伏發電、下方生態治理”的“農光一體化”發展模式,區域植被覆蓋率從不到30%提升到85%。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老工業基地制造業競爭優勢重構,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聯合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十四五”時期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統籌支持示范區產業結構調整、城市更新改造、集約高效用地、綠色低碳轉型,引領帶動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振興。
國家發展改革委
科?技?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自然資源部
2021年10月14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