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南京工業大學和江蘇省應急管理廳共建的應急治理與政策研究院揭牌儀式暨首屆應急治理與政策研究高峰論壇舉行。江蘇省應急管理廳副廳長沈仲一和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邢衛紅分別代表雙方簽訂共建協議。沈仲一副廳長,江蘇省社科聯副主席徐之順,南京大學社會風險和公共危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童星教授,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南京大學智庫評價中心首席專家李剛教授,南京工業大學書記芮鴻巖、校長喬旭共同觸屏啟動揭牌。
校地深度協同,構建服務江蘇應急需求智庫型研究機構
“貴校具備建設‘應急治理與政策研究院’的科研力量基礎、學科交叉基礎、決策咨詢基礎。經研究,我廳同意與貴校共建‘南京工業大學應急治理與政策研究院’。”江蘇省應急管理廳關于支持南京工業大學建設“應急治理與政策研究院”的函中這樣表述道,推進江蘇應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亟需理論和科技人才支撐,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設高端智庫非常必要。
“研究院要力爭理論創新、技術發明和決策咨詢、成果轉化并重,將論文及報告寫在江蘇省應急管理相關部門的決策里,促進江蘇應急治理理論和實務發展。”揭牌儀式上,芮鴻巖強調,“新成立的研究院作為一個跨學科、實體化、智庫型校級研究機構,聚焦以化工行業安全為特色的應急治理與政策研究。”喬旭介紹,研究院旨在構建“技術+管理+政策+法治+文化”五位一體的應急治理研究基本模式,致力于促進應急學科發展,為江蘇省應急管理系統提供調研評估、決策咨詢、對策建議、評估報告、成果轉化、創新擴散等智力支持。
學科交叉融合,促進江蘇應急治理理論和實務發展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我校組建應急治理與政策研究院,推進應急治理相關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正當其時。”芮鴻巖表示,“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全校‘一盤棋’,著力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與安全、化工、環境、能源、電氣、自動化、機械和土木等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用跨學科的方法研究跨領域的應急治理問題。”他強調,研究院要持續加強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行業機構等方面的協作,通過不斷擴大“朋友圈”,構建“共同體”,擢升研究院的應急治理能力,提高人才培養、學術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配性,在“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中貢獻南工大智慧和力量。
邢衛紅介紹,新成立的研究院主要面向基于化工本質安全的江蘇安全生產治理體系、江蘇韌性城市建設與應急體系和哲學與文化視角上的生態安全等9個研究方向開展研究。
專家齊聚論道,問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體制機制
“應急管理廳在減災救災中的主要職責是什么?”沈仲一在以“深化自主創新,服務應急管理”為題做主旨報告時,一出場便拋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他列舉了化工爆炸、河南水災等數例重大災害事件,強調應急管理和現代化治理體系必須具備風險辨識、預警、研判、監測、救援和社會保障等能力。
“打破‘談化色變’的困局,就應遵循本質安全原則,采取環保前置工藝將綠色技術嵌入生產治理全過程,推動綠色化發展與本質安全創新,實行源頭綠色。”喬旭以“基于本質安全的化工綠色發展策略”為題,從行業專家的視角指出本質安全是應急治理的根本之策。
童星在“我國應急管理實踐、理論和學科建設動態”主旨報告中梳理了我國應急管理實踐的發展過程,并從政策層面指出應急管理的重要特征即綜合協調。從理論層面,他認為要將制度優勢轉化為風險災害危機管理效能,要統籌發展與安全、決策風險評估與治理、人工智能與應急管理研究等領域的重大前沿問題。
潘勇、王冀寧、岳健廣、潘宜昌、馬海韻、金潔琴等12位來自該校安全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土木學院、化工學院、法政學院和圖書館等單位的學者分別以“危化品安全生產風險管控與監測預警現狀與發展”“從災害防治救援產業發展與江蘇對策看應急治理協同創新”“我國城市綜合災害防御能力建設面臨的時代挑戰——基于韌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視角”和“不完全信息下網絡輿情傳播的演化博弈分析”為題作了主題報告。
據南工大社科處處長陳紅喜介紹,今年以來,該校教師撰寫的疫情防控、文化發展等多篇有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政建言成果獲江蘇省領導肯定性批示。此次高峰壇還收到了趙柳榕等10多位教師的論文投稿,他們從專業的角度提出了風險管控和監測的方法和技術,從政策的角度提出了應對和思考,既著眼于現代化治理的技術支撐,又聚焦于應急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完善。論壇同時還就應急管理文化的培育等內容展開了熱烈的學術爭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