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新材料產業學院聚焦常州碳纖維新材料這一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在專注碳纖維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的同時,致力于培養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制造和研發的創新應用型工程師人才,引領碳纖維新材料產業發展,服務常州地方經濟建設,促進產學研結合及科技成果轉化。依托學校“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等相關專業,整合機械制造、電氣自動化等相關專業集群優勢學科專業,聯合新創碳谷控股有限公司進行共建。
在碳纖維新材料技術研發方面,產業學院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了深入的協作、溝通和交流,通過共同舉辦具有行業知名度的峰會和論壇這一高層次平臺,聚焦碳纖維低成本化制造和碳纖維新材料研發這兩個國際前沿的研究方向,累計共承擔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級以上科研、技改項目20余項,共獲得縱橫向科研經費8000余萬元,制定國家標準5項,授權發明專利近150項,獲得江蘇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江蘇省首臺(套)重大裝備2項,為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的制造,及其在國防軍工、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風力發電、汽車工業等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產業學院在對碳纖維新材料行業深入開展了較大范圍的人才規模需求調研和人才質量需求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人才需求報告。
經過三年多的共建共享,以服務崗位需求和提高實踐能力為導向,以學生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為主線,適應產業人才需求和崗位技術技能要求,制訂了適合碳纖維新材料行業人才質量要求的培養方案,校企共同開發了近10門專業課程資源,編寫了2部兼具教學智能和產業特色的產教融合型數字化教材,共建了3個校企協同的實踐實習實訓基地。
三年來,產業學院共培養了近百位能推動碳纖維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的工程師和技術管理人才。學生圍繞碳纖維新材料主題開展了大量的創新訓練、實踐和研究,并不斷拓展其應用領域,其中納米晶型二氧化硅改性碳纖維新材料這一研發成果,已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費用100萬元。近一年來產業學院生均申請發明專利數達到0.5篇/人次,發表SCI、中文核心期刊等論文10余篇,獲得挑戰杯、互聯網+等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級以上獎項3項、國家級獎項1項。
碳纖維新材料產業學院通過“多方協作、多元投資、成果共享、合作共贏”的模式,共同搭建了高性能碳纖維及復合材料低成本、工業化生產與應用技術方面的研究服務平臺,為碳纖維新材料及其相關產業定制化培養了一大批愛碳材、懂碳材、用得上的碳材料產業龍城工匠人才,有效支撐常州地方產業發展,更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合作共建產業學院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