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视频网_好男人社区www的视频免费_欧美日韩在线视频观看_草草影院www色欧美极品

Hi,歡迎來到江蘇化工網 化工園區登錄 專業委員會登錄

Hi,歡迎來到江蘇化工網 聯系我們

Hi,歡迎來到江蘇化工網 聯系我們

江蘇化工網 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 會員動態 組建20周年?辦學119周年!南京工業大學校慶主打科技創新, 南工大成立應急管理學院
組建20周年?辦學119周年!南京工業大學校慶主打科技創新, 南工大成立應急管理學院
  發布日期:2021-05-20


5月19日,南京工業大學舉行合并組建20周年?辦學119周年創新發展大會。活動現場,南京工業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正式揭牌。

國科學院院士彭孝軍等7名專家受聘為應急管理學院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范維澄作高峰論壇首場學術報告。

據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介紹,應急管理學院將統籌化工、安全、機械、控制、管理等學科力量,瞄準化工本質安全領域‘卡脖子’技術,培養一批應急管理專業人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到,南京工業大學由原來南京化工大學與南京建筑工程學院于2001年合并組建而成。該校是一所以化工見長的高校,成立應急管理學院具有深厚的學科基礎和實踐基礎。

比如在2020年,南京工業大學牽頭組織了近500名專家深入30個園區和2608家化工企業進行“全面體檢、綠色診治”,發現各類環保安全問題和隱患6.7萬余個,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也為揚子江流域化工高端發展規劃奠定了基礎。

當前我國應急管理人才培養的工作,主要由理工類高校和防災救災專業高校負責開展。既具備現代應急管理理念和知識,又精通應急管理專門業務和技術手段的復合型人才,尤其是高端戰略領導人才,依然相對短缺。

以江蘇省為例,江蘇各類市場主體眾多,僅規模以上企業就有5萬家,對應急管理專業人員的需求非常大。但2019年江蘇省安全工程等應急管理相關專業本科畢業生不足800人,遠遠無法滿足江蘇省內企業的人才需求。此外,應急管理干部專業知識欠缺問題也較為普遍。

據公開報道,今年江蘇將全面實施應急管理人才三年培養計劃,打算培養應急管理專業人才5000名,全省應急管理干部1.5萬名,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三項崗位”人員150萬人,并在高校建成一批應用型應急管理學院,建立系統化的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此前,江蘇高校在應急管理人才培養上也做出了嘗試,比如鹽城工學院設立了應急管理與安全工程學院,蘇州市應急管理局與常熟理工學院共建了蘇州應急管理技術學院。

組建20周年?辦學119周年!南京工業大學校慶主打科技創新

“20年,學校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從1個躍升到7個,科研到款從不到0.7億元攀升至超越6億元,‘膜技術’‘綠色化工’技術有力解決安全環保難題,各類成果的產業應用產生千億級經濟效益和顯著社會效益……”5月19日,南京工業大學舉辦“合并組建20周年?辦學119周年――創新發展大會暨高峰論壇”,十余位院士、數十位著名學者應邀做學術報告,校長喬旭以“胸懷國之大者、潛心立德樹人、矢志協同創新,加快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創業大學”為題作學校發展報告。

培養什么人――一個個擁有家國情懷的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家國情懷體現了理想、責任與擔當的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是一流人才所應具備的重要文化基因。”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芮鴻巖說,2001年,南京化工學院和南京建筑工程學院合并組建南京工業大學。兩校前身源遠流長,一脈源自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范,一脈出自1915年同濟醫工學堂,深厚的歷史積淀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的人。

“如果說我取得了一點成績,那是我秉承了導師們的‘靠近科學、靠近工程’的創新理念,也帶領著團隊傳承并發揚了這種理念。”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邢衛紅是南工大的“土著”,本碩博畢業后留校工作,在導師時鈞院士、徐南平院士的影響和帶領下,跨入膜科學研發領域。“時老師一輩子奉獻給教育事業,培養了近20位兩院院士。”20年間,南工大涌現出許多科研報國、篤志創新的大師。繼中國化工教育一代宗師時鈞院士和提出了“堿集料反應”的混凝土材料研究領域巨擘唐明述院士之后,南工大更多教師和校友進入了院士名人堂,其中有 “頂天立地”做研究的歐陽平凱院士,“用創新回饋祖國和人民”的徐南平院士等許多耳熟能詳的人士。

“母校老師的教誨一直牢記在心間。”“兩山”醫院總指揮、南工大1997屆校友陳衛國,在同疫情競速、為生命續航過程中有句很讓人感動的口頭禪“我們不干誰干?”。“班級是一枚‘齒輪’,只有積極運轉、互相帶動,才能朝更好的方向前行。”南工大第十五屆周恩班班長、計1801王婉秋在聆聽了校長報告后深有感觸地說,學校有著一股催人奮進的氛圍。

走什么樣的創新路――一條“頂天立地”的科學研究之路

“這次校慶慶典主打的是‘高峰論壇’,十多位院士齊聚南工大,問計創新發展,進行頭腦風暴。”校慶日當天,江蘇綠色發展與本質安全高峰論壇開幕暨南京工業大應急管理學院揭牌。喬旭介紹,為給年輕南工大“慶生”,學校還舉辦了“科技創新月”,每天不斷,30余場科技創新活動精彩紛呈。

“一場醉人的假日盛會。”20名知名專家團隊,50余項最新科技成果,聚焦前沿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制造和節能環保等多個行業領域,5月1日-5日,南京工業大學“科技成果云推廣”活動拉開“科技創新月”帷幕,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對此給出了高度評價,認為云推廣聚焦南工大高尖端原創技術,深挖科研成果富礦,向社會展示不斷創新的南工大。“只是想將優質的創新成果推介給大家,不為學術之名,不求產品之利。”南工大膜應用技術研究所李衛星攜團隊研發的新一代陶瓷超濾、納濾膜材料產品亮相云推廣,他介紹說新一代陶瓷膜過濾精度提升30%,通量提升30-100%,能將達標尾水處理作為新鮮水補充,大幅度減少新鮮水的消耗量。

5月14日―16日舉辦的2021年中國化工學會精細化工年會上,喬旭校長結合國際社會和我國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愿景和政策規定,詳細介紹了“南工大技術方案”,打造化工綠色發展路徑,搶占綠色化工制高點,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相較于深冷分離/變壓吸附,我們建立了致密陶瓷透氧膜規模化制備平臺,CO2排放量降低10~65%。”南工大化工學院劉公平教授認為,膜吸收可以實現天然氣中CO2的分離和捕集,同時還可降低用氧成本降低30~70%。朱家華教授提出利用生物質的結構和組成優勢生產高附加值的生物質功能性產品及綠氫,可以實現碳負排放。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馬隆龍教授提出利用生物質原料含氧和結構特異的分子屬性在材料、化學品、藥物分子及特種燃料等產品合成方面較化石資源更具優勢。5月17日,2021碳達峰碳中和高峰論壇上,專家學者聚焦水泥、鋼鐵、石化與化工、新能源等有關行業雙碳目標實現的瓶頸技術和創新需求廣開言路、積極探討,陳列“瓶頸”,分享了各自用科技創新支撐取得突破的思路和舉措。

“要共建化工本質安全工程技術創新平臺,瞄準化工本質安全領域‘卡脖子’技術,培養一批應急管理專業人才。”談及剛揭牌成立的應急管理學院,喬旭介紹說,江蘇作為化工強省,化工產業增加值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但是重化圍江等不可不重視的問題也很突出,而這與化工行業本質安全能力不強、化工行業專業人才支撐不足、化工行業技術創新和治理創新不夠等原因密切相關。

肩負什么樣的職責――“四個面向”扛起南工大擔當

“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就必須將論文寫在大地上、車間里、產品中,彰顯學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使其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芮鴻巖表示,20年來,南工大聚焦“四個面向”,產學研用成果迭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從1個躍升到7個,科研到款從不到0.7億元攀升至超越6億元。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南工大承擔了973、86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49項,獲包括國家三大科技獎在內的國家獎24項,位列江蘇省屬高校第一,柔性電子相關創新成果搶占世界科技競爭制高點,獲評2016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面向經濟主戰場,“生物+”技術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支撐,“膜技術”“綠色化工”技術有力解決安全環保難題,各類成果的產業應用產生千億級經濟效益和顯著社會效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解決了一批重大技術難題,實現部分產品進口替代,新建先進材料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院、應急管理學院等。

近年來,南工大持續開展“綠色行動”,將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銜接,努力將科教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動能。2020年,牽頭開展全省化工安全環保整治提升攻堅行動,組織了近500名專家深入揚子江流域30個園區和2632家化工企業進行“全面體檢、綠色診治”,共發現環保安全問題和隱患3.5萬余個,同時制定“一企一策、一園一策”方案2481份,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也為揚子江流域化工高端發展規劃奠定了基礎。江蘇省化治辦負責人表示,“在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過程中,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高校將優勢學科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介入和支撐產業發展,為長江流域科學、綠色、可持續發展注入不竭的創新動力。”

目前,南工大正和政府、企業聯手,通過數據平臺建設,探索挖掘全新的化工產業商業模式,建立行業生態產業鏈園區,實現由傳統化工到綠色化工再到智慧化工的轉型升級。“所謂綠色工藝就是要從工藝源頭上運用環保理念,減少污染物生產。”喬旭教授表示,要在工業生產過程中采用綠色工藝,讓污染物不出裝置和車間,更不出企業,杜絕其成為“公害”的可能,也就是要實現廢棄物資源化、生產過程減量化、污染物治理與生產過程一體化。其團隊首創的“三廢”多相態臨氧裂解一體化深度凈化技術,已在不少沿江化工企業園區應用,并建成全球最大二苯胺等工業裝置,近三年累計新增產值27.45億元,新增利潤3.38億元,累計減排廢氣超過6.72億立方米,減排有機危廢近1萬噸。中鹽常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該技術受益者之一,總經理董亮表示,“全流程綠色制造工藝一次性試測成功,實現了產品綠色生產和污染物近零排放,不僅使公司免于關閉停產,并且為公司創造了數億元的經濟效益。”

“污染物是放錯位置的資源,要想辦法‘吃干榨凈’,變廢為寶。”南工大膜科學技術團隊負責人邢衛紅表示。膜分離技術可大幅度削減污染物排放量,尤其在傳統處理手段無法達標的印染、皮革、電鍍、焦化、釀造等領域,做到“吃干榨凈”,實現資源回收循環利用,是工業污水資源化的關鍵共性技術。南工大依托國家級科研平臺,曾開發全球首套制漿造紙廢水零排放示范工程,成功解決了制漿造紙業的世界級環保難題,“廢水能喝”“廢水養魚”已經從理想變為現實。“十三五”期間,南工大累計減排工業廢水2億多噸,帶動用戶企業新增產值142.2億元,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近年來,南工大在長江經濟帶制藥、化工、鋼鐵等行業復制和推廣廢水資源化技術,實現了工業廢水高品質利用。

百年春秋經風雨,雙秩芳華正青春。在科技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上,南工大一直主動擔當、積極作為。“這是南工大的傳統,也是南工大的優勢,更是南工大的責任”。芮鴻巖書記表示。


協會介紹 學會介紹 法律聲明 聯系我們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

協會介紹 法律聲明 聯系我們

電話:025-8799064 

會員服務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學會介紹 法律聲明 聯系我們

電話: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主辦單位:江蘇省化工行業協會 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 技術支持:南京蘇化會企業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