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视频网_好男人社区www的视频免费_欧美日韩在线视频观看_草草影院www色欧美极品

Hi,歡迎來到江蘇化工網 化工園區登錄 專業委員會登錄

Hi,歡迎來到江蘇化工網 聯系我們

Hi,歡迎來到江蘇化工網 聯系我們

江蘇化工網 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 會員動態 常州大學:探索特色辦學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常州大學:探索特色辦學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發布日期:2021-01-18

1978年,伴隨改革開放的腳步,常州大學的前身――南京化工學院無錫分院、常州分院分別在無錫、常州兩地應運而生。這所以服務國家改革開放重大項目和地方石化產業發展為初心的本科院校,在時代浪潮中揚帆起航。沐浴著中國石油化工行業以及江蘇地方經濟跨越發展的春風,伴隨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常州大學逐漸從草創時的幼苗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縱觀其朝氣蓬勃的發展過程,石油石化、創新創業、紅色文化三大辦學特色不斷彰顯,且彼此融合,正成為這所高等院校鮮明獨特的烙印。

常州大學黨委書記陳群說:“當前常州大學正處在繼往開來、乘勢而上的大好時期。學校通過立足地方、服務行業、面向國際以及與之融榮與共的戰略合作與互動,加強內涵式建設,推進高質量發展。全體師生員工凝心聚力,銳意創新,為全面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領軍型大學而努力奮斗。”

石油石化 產教融合的深度

作為江蘇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及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屬全日制本科院校,常州大學因石油石化而建,因石油石化而興。40多年來,常州大學為中國石油石化行業培養和輸送了例如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厚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徐留平等眾多石油石化行業領軍人才,更有一大批畢業生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系統成為骨干。石油石化特色已成為常州大學的核心競爭力。

依托優勢學科,賦能行業轉型升級。近年來,常州大學突出問題導向,積極主動作為,牽頭發起成立中國化工安全教育聯盟,在整合教育資源、搭建平臺橋梁、培養化工安全人才方面進行嘗試和創新,調動高等教育、行業協會、龍頭企業以及教育平臺等社會主體在化工安全教育中能動性,打造互聯互通、互惠互利、互學互鑒的石油石化安全人才培養的命運共同體。學校著力推動行業協會合作、拓寬地方行業服務渠道。在大慶石化、金陵石化、揚子石化等大型石化公司中,由常州大學機械學院的劉雪東教授團隊研發的含油化工污泥干化熱解一體化技術,有效解決了污泥殘渣排放對當地生態環境帶來的污染難題。該技術通過對污泥中的水進行減量,可將污泥排放的重量降低至原排放量的1/3左右,進而大大降低了石化企業的排污成本。

走出去請進來,常州大學扎實推進校企精準對接,創新合作再創新高。2020年,學校多個團隊赴揚子石化、金陵石化、安慶石化、齊魯石化、大榭石化等中石化、中海油下屬企業,圍繞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開展了技術對接。2020年常州大學與中石化科技部及下屬企業共簽約項目42個,其中中石化總公司項目12個。學校專家參加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全國石化化工新技術交流會、年度科技工作會、全國石油石化科技成果推廣交流會等重要會議。2020年,學校獲批中國石油與化工聯合會石油和化工行業多元熱流體稠油及非常規油氣開采技術工程實驗室。

2020年,常州大學各技術轉移分中心走訪企業600多家,進行科技服務超過800人次,有效助推中小型企業轉型升級。學校在化學化工、材料、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環境治理與資源利用、信息技術等領域形成了一批代表性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實現了產業化應用。近年來,學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中國專利銀獎1項,授權發明專利數穩居全國高校前50強。

有產業話語權,才能深度協同推進領軍人才培養。學校通過與行政鏈、產業鏈等良性互動和同步運作,變服務為支撐,引領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常州大學已與國內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業和40個縣區級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與企業共建省級工程技術中心21個、校企聯合研發中心42個、產學研基地429個、校企聯盟396個。

創新創業 激揚奮發的熱度

“學院為我們建立了專業的教師輔導團隊,帶領我們從書本中走出來。”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2020屆碩士畢業生劉雅莉連續4年參加石油類品牌賽事“中國石油工程設計大賽”,并獲得三等獎、一等獎等。她說,這得益于學院“校內教師核心指導組+企業導師指導”的雙指導模式。劉雅莉目前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油氣田開發工程專業攻讀博士研究生。從本科到研究生,劉雅莉在常大度過了7年時光,成為學院創新人才培養工程的見證人。近年來,“雙指導”+“雙平臺”+“三級資助體系”,這種“2+2+3”人才培養模式,助力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取得可喜成績。據初步統計,2016~2020年,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研究生在各類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37項、省部級獎項25項。

據了解,常州大學以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國家級石油鉆采及儲運工程虛擬仿真實驗中心為依托,為研究生從事科研工作開發了免費使用的軟硬件實驗平臺。在此背景下,劉雅莉的研究課題通過“省立―校助―學院資助”三級資助體系,申請完成了省級創新項目,并參加中國石油工程設計大賽,獲得了全國一等獎。這種三級資助體系,使得像劉雅莉這樣的學生有更多的資源與能力開展課題研究,切實提升他們處理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2020年,由龔亮領銜的“蜀姜筑夢”團隊,以姜黃技術創新項目成功助力四川省犍為縣產業精準扶貧,通過新型產學研模式,將高校科研優勢與區域產業優勢無縫對接,有效提高了高校的科研服務能力和成果轉化效率。此舉既提升當地農產品產業附加值,更促進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去年,該項目在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摘得銀獎,今年又在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榮獲銀獎。其指導老師常州大學藥學院醫學院(籌)的徐德鋒教授是藥物化學博士、病理學博士后,更是江蘇雙創團隊領軍人才、2020年第十一屆中國發明創業獎、2019年侯德榜化工科技創新獎的獲得者。

如何培養雙創人才,是常州大學不斷思考的問題。作為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省首批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心,常州大學以“挑戰杯”競賽為龍頭,積極組織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近3年來,學校涌現了400多個創新創業團隊,3000多名學生參與其中,獲得了含“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互聯網+”中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在內的100余個獎項。

紅色文化 黨建引領的溫度

“黨建工作的實質是什么,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尋找路徑,讓每一個基層黨組織都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讓每一名師生黨員都充分體現先進性價值。”陳群說。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本科生黨支部作為“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是學校首個獲批的教育部黨建項目。今年疫情暴發以來,該黨支部迅速在線上號召黨員就近參與疫情防控,全部黨員投入到所在社區或村委的防疫工作中。而這些學生黨員們心中共同有著一位品質像油井鉆頭一樣過硬的榜樣――原副院長、共產黨員韋忠良教授。韋忠良教授一生堅守石油陣地,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學科建設和學生培養上,在患重病手術后仍堅持回到課堂,最終倒在為之奉獻28年的講臺上,終年56歲。7年來,韋教授的精神感召著一屆屆學子,已經成為學院一面鮮紅的旗幟。

2020年7月1日,石油化工學院博士生導師孔泳教授被授予“常州市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有23年黨齡的他不僅潛心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還熱心服務社會,擔任常州市少先隊“導師幫幫團”導師等。今年疫情期間,孔泳積極投入免疫器材研發,研制出可用于快速檢測新冠病毒的電化學免疫傳感器。該設備只需以血清作為樣本就可進行病毒檢測,避免了上呼吸道采樣時的傳染風險。

葉思遠是常州大學藥學院醫學院(籌)制藥工程專業的一名研究生黨員,每周他都雷打不動地在參加“研習舍”的宿舍黨建活動。2019年,研究生黨員們自發組織了紅色“研習舍”。“研習舍”創新開展了加強理論學習的“紅色晚自習”、分享學習體會的“宿舍分紅日”、增進黨員聯系的“宿舍牽紅線”、彰顯先鋒作用的“紅云戰疫”等特色活動,在加強黨員自身教育的同時,也全面輻射著研究生群體。截至目前,“研習舍”已組織開展相關活動10余場,引領300余人次參加紅色文化學習和實踐,并先后發展了3名預備黨員,陣地育人功能得到初步彰顯。常州大學藥學院黨委書記張繼延說:“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導師往往更關注學生的專業發展和科研水平,更加側重在業務上進行指導,在研習舍開展紅色晚自習宿舍牽紅線等主題活動,能更加注重他們的思想引領。”常州大學研習舍做到了學習有陣地、思想有引領、服務有跟進、責任有擔當,同時也提升了黨員、形象,以及先進性和引領性。

據悉,常州大學紅色文化主題教育館入選常州市黨員教育黨性教育基地,“構建紅色文化主題教育館 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新載體”獲2019度常州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成果獎。2020年,常州大學開展了第二屆“紅色五月鑄魂育人”活動,包括“30位館長講愛國主義主題教育課”“30種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展”“第二屆馬克思日――馬克思主義防疫觀”活動、紅色經典誦讀、紅色故事微視頻展播、“紅館”講解員培訓與比賽等8項活動,“紅色五月?鑄魂育人”項目獲得了江蘇省高校最佳主題黨日活動優勝獎。

常州大學校長蔣軍成說:“作為一所行業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校,常州大學重點聚焦科技發展前沿、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緊密圍繞石油石化行業特色,大膽探索產學研合作實踐新模式,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著力培養面向新興產業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站在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面對新時代提出的新考卷,新一代常大人明確樹立了未來發展戰略目標,著力建設高質量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學科攀升、師資引育、開放辦學、治理體系、精品文化、支撐保障、民生服務、校地共融等“十大工程”,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建校50周年之際,建成教學研究型大學,跨入江蘇高水平大學行列;在建校60周年之際,學校綜合辦學實力躋身全國高校百強,基本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領軍型大學;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領軍型大學。

協會介紹 學會介紹 法律聲明 聯系我們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

協會介紹 法律聲明 聯系我們

電話:025-8799064 

會員服務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學會介紹 法律聲明 聯系我們

電話: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主辦單位:江蘇省化工行業協會 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 技術支持:南京蘇化會企業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