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江蘇教育界與產業界對話對接活動——能源化工綠色低碳賦能“雙鏈”融合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常州大學金壇教育科創園舉行。與會專家認為,應對日趨激烈的科技革命和競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讓教育界的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是不可替代的必然途徑。“雙鏈”深度融合有助于匯聚高端化人才鏈,建設高水平創新鏈,打造高標準產業鏈,構建更高質量的現代產業體系,持續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認為,為應對日趨激烈的科技革命和競爭,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是不可替代的必然途徑。通過搭建教育界與產業界的交流平臺,將高校的科研成果與企業的技術需求相匹配,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提升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通過結合地方產業特色和發展需求,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希望常州大學等高校抓住機遇,主動出擊,創造條件,在打通成果轉化方面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上取得更大成效。
常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陳海群在致辭中指出,常州大學與能源化工行業發展淵源深厚,學校始終堅持“主動對接行業、融入服務地方”,將“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路徑。本次活動旨在促進教育界牽手產業界,為推動高校科研成果從校園走進產業、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搭建互動平臺。希望以對接活動為契機,將國家所需、省市所向和“常大所能”有機結合起來,緊密對接江蘇省“1650”產業發展體系和“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更加積極融入常州市“萬億之城再出發”發展布局,在更大范圍內聯動構建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不斷提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
江蘇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周玖華指出,教育界與產業界對話對接活動,目前已形成江蘇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品牌活動,有力支撐了江蘇省的學科建設與產業創新。能源化工產業是江蘇省“1650”現代產業體系和“51010”產業鏈培養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本次會議能夠推動能源化工領域的技術開發與轉化,以及人才供需的有效對接,實現教育界與產業界的互利共贏。
江蘇省化工行業協會會長、南京工業大學原校長喬旭指出,常州大學的催化協同中心和光伏協同中心構建了從原始創新到成果轉化產業化的完整創新鏈,并與能源化工產業鏈無縫對接,取得了豐富的創新成果,形成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也推動了學科跨越式發展。本次教育界與產業界的對接活動搭建了高校與企業手拉手、肩并肩的創新與轉化平臺,促進供給側與需求方無縫銜接,協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
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常務副理事長趙偉建主持了大會報告環節。他在總結發言中指出,2024年1-6月江蘇省化工行業不論是企業數量、銷售收入還是盈利水平均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這一來之不易的成就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持。在行業整體謀求轉型和發展的大背景下,本次教育界與產業界對話對接活動,為與會專家帶來了新的啟發和認識,交流總結的問題也需要教育界與產業界通過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來解決。
本次對接活動由江蘇省教育廳指導,常州大學主辦,江蘇省先進催化與綠色制造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光伏科學與工程協同創新中心聯合承辦。金壇區政府副區長劉文彪、常州大學原黨委書記陳群等來自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或學會代表,相關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產業界代表等100余人與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