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蔣建中教授團隊在智能型表面活性劑的開發設計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重要學術論文:“Charge Density Overcomes Steric Hindrance of Ferrocene Surfactant in Switchable Oil-in-Dispersion Emulsions(Angew. Chem. Int. Ed.2022, e202210050,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10050)”,碩士研究生劉蕓姍、張豪杰、博士研究生張婉晴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江南大學崔正剛教授和英國Hull大學Bernard P.Binks教授為共同作者,蔣建中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表面活性劑在日用化工、紡織、石油開采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其對于穩定乳狀液、泡沫等膠體分散體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這種穩定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表面活性劑的分子結構。例如當表面活性劑頭基附近含有較大的剛性基團時,由于空間位阻效應,它們在界面上只能形成排列疏松的單分子層,即使在高濃度下也不能穩定乳狀液或者泡沫。如何克服位阻效應,使其能在低濃度下也能穩定乳狀液是一個挑戰性課題。
該課題組發現一種含有二茂鐵基團的“空間位阻”表面活性劑(FcN+C12),其結構能在單頭單尾型(FcN+C12)和雙頭單尾型(氧化態,Fc+N+C12)間可逆轉變,其頭基附近的二茂鐵基團令該類表面活性劑在油/水界面上排列疏松,高濃度時仍無法實現乳狀液的穩定。但在微量納米氧化鋁顆粒的協同作用下,Fc+N+C12能在較低的濃度下穩定oil-in-dispersion乳狀液,從而構建了氧化-還原響應的智能型乳狀液。另一方面,通過改變體系的pH可以進一步實現oil-in-dispersion乳狀液與Pickering乳狀液的可逆轉變。
作者發現,Fc+N+C12與納米氧化鋁顆粒的濃度分別低至1×10-4mM和0.001 wt.%時即可穩定oil-in-dispersion乳狀液,甚至可以形成高內相乳狀液(HPIEs)。相比其他HPIEs,該體系具有乳化劑用量低、粘度小等優點。
作者進一步探討了相關的作用機理。氧化后的二茂鐵基團增加了油滴表面的電荷密度,使油滴的界面電勢(j°)大幅提高,從而顯著增加了油滴之間以及油滴和顆粒之間的雙電層排斥作用,而相互排斥的納米顆粒分散于連續相中,構建了較厚的界面膜,顯著降低了油滴間的范德華引力作用。在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Fc+N+C12足以穩定oil-in-dispersion乳狀液。
鑒于該乳狀液能在oil-in-dispersion和Pickering類型間可逆轉換,作者成功將其應用于聚合物微球的制備,分別得到具有光滑表面或嵌有顆粒的草莓狀聚合物微球。本文為設計和開發適用于oil-in-dispersion乳狀液的智能表面活性劑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技術在乳液聚合、多相催化以及油品乳化運輸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財政廳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江蘇省商務廳 江蘇省應急管理廳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江蘇省統計局
北京市化學工業協會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協會 遼寧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內蒙古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重慶市石油與天然氣學會 河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山西省化學工業協會 吉林省能源協會 黑龍江省石化行業協會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安徽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福建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江西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湖北省石化行業協會 湖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協會 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海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協會 四川省化工行業協會 貴州省化學工業協會 云南省化工行業協會 陜西省經濟聯合會 甘肅省石化工業協會 青海省化工協會
電話:協會:025-8799064 學會:025-86799482
會員服務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傳真:025-83755381
郵箱:jshghyxh@163.com
郵編:210019
地址:南京市夢都大街50號東樓(省科技工作者活動中心)5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110130
備案號:蘇ICP備13033418號-1